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浅析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92 浏览:146857
论文导读:
摘要:2011年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生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读”能促进学生感知、感悟、反思、体验文本,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灵魂。文章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对小学生的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的影响及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 ;作用
1671—0568(2013)33—0043-02
新课标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另外阅读也同时贯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品位,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现个性,在读中培养语感。
“读”是如何一步步对学生产生这些影响的,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读”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

一、“读”对认知的促进作用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认知属于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学生初读课文,充分感知教材。在初读之前教师最好能精心设计导读或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以便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要想在初读中充分感知,就必须保证初读时间的充足,一般初读课文需要读4遍左右,第一遍:大声朗读,划出生字词语;第二遍: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第三遍: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遍:部分学生分段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读的内容。要知道小学生的认知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带有片面性,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整体,且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
例如,在教学《翠鸟》时,学生通过第一、二遍读课文,基本可以把文章读通顺,通过四遍左右的初读,基本就能初步了解到翠鸟的外形、翠鸟叼鱼的动作以及翠鸟的住处。在初读的过程中,小学生更需要通过“读”来了解并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小学生要通过多“读”,使课文在头脑中留下表象,同时伴随记忆。所以,有了四遍初读的基础,甚至多于四遍,学生才能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己感悟来整体把握课文。同时,多“读”也突出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打下感知的基础。

二、“读”对情绪和情感的深化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初读带来的的认知只是对课文的粗糙感悟,在充分初读的基础上,要进入第二个阶段:情绪或情感的体验。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叶老说过:“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对那些有意蕴、有特色的句子,要及时抓住并细细品味。小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找出这些句子,而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可采用朗读、默读、轮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可激发小学生“读”的兴趣,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找出这些句子后,再进行精读、细读来进入课文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应要求学生有相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或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顺势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或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不同的学生能够对课文读出不一样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范读,学生只有通过用心地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出“我”的愧疚、母亲泪水中的感动以及母爱的伟大。
教师可采用小学生感兴趣的辩论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辅助阅读。“读”得多了,其“义”也就自然会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接着教师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采用导读、范读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句子以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写作目的。因为小学生的情感发展还没达到成熟的阶段,有些情感未必能深刻论文导读:
感悟到,“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老师的适当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的认识文本。在学生理解课文或体会作者感情之后,读的环节也必不可少,这时再读课文,能有助于学生消化所学的到的知识。在这种贯穿“读”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会经历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读”对意志的升华作用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有的课文读到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即可结束,但有的课文带有教育学生言行的目的。而小学生的意志是没有成人坚定的,自我监控的效果较差,所以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读”,在读中明理。让学生真正把课文中的知识读得记在脑子里,把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把握了课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再“读”,自己去探索课文带给他们的生活中的启示,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这样就更容易达成整个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能够理解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但学生要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必须再读课文,通过“读”体会到艄公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从而产生向艄公学习的愿望。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更易于将自己与艄公联系起来,学习艄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另外,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读”,通过循序渐进地“读”,通过不厌其烦地“读”,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培养他们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毅力,同时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实,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经过“读”得到的认知为情绪情感和意志奠定了基础,再“读”产生的情绪情感又促进了意志的出现,继而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小学语文就是这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源于: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培养语感、在“读”中发展思维。
综上所述,从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可以看出“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地位,“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灵魂,若小学语文课缺少了“读”,则不能称之为语文课,也无法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目标,更谈不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希望所有教师能认识到“读”的魅力,真正去重视“读”,把“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学中,使语文课更加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张瑞华.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J].现代阅读,2011,(7).
张金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维度把握[J].教育园地,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