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习作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探略理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1 浏览:14994
论文导读:
1671—0568(2013)33—0072-02
农村小学相对来说信息闭塞,教学理念、策略落后,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尤为突出:读写脱节,习作与学生生活脱节,师生对习作不“感冒”。从教师方面来看,过多地强调内容要真实,不能编造,致使一些学生胡乱堆砌观察材料,久而久之,学生文思枯竭、语言干瘪、无话可说。有些教师甚至认可“习作是不可指导的”这一说法,这明显与当前课改精神不符,并导致学生厌写,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有效指导学生习作呢?

一、就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地取材,开拓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热爱,身边最熟悉的事物是构建习作的基础。农村天广地阔,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人情,都要成为眼中之物、笔下之物。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新生事物特别多,这些孩子们都亲眼目睹,这才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素材。生活中不缺少打药施肥的老汉,牵羊喂鸡的老太,溺酒贪杯的三大爷,粗嗓大声的二伯母……习作不可能少了这些角色。只有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换一个更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才可能有所得。
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春天种下一棵树,冬天插上一朵白菜花,夏天比赛吃瓜秋天赏菊;收割季节,让孩子们到田野去和大人一起劳动,秋天到了,收玉米采棉花……婚丧嫁娶,年来节到,盖房买车,开业庆典,这些都值得我们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去评判;风起云涌,天气突变,日出日落,野地草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还可让学生就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身边熟悉的事物积累多了,习作时才有话可说。活动后再进行作文,才可能言之由衷、言之有物。习作就是让小学生把生活中自己的想法、看法,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而已,要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经历与体悟。
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学生写“即时日记”,就是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校中,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迅速用笔记录下来,以锻炼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当堂展示。让学生写可写之事,能写之事,然后才发展到爱写。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改,可怕的不是知识的短缺,而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麻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无形的,是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习作教学,更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体会到成功与创造的欢愉。

二、从眼中才能到心中,从心中才能到纸上

好奇是学生们的天性,习作时要想有话可说,就必须先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只有眼里有,才能心里去;只有心中有,笔下才神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把观察和习作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专心去抓身边发生着的人和事。
新课改提倡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利用习作这一平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习作就是写学生自己的生活,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写你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习作更多是写给自己的、写给同龄人看的。写要成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写”的诉求。在日常习作课中,教师要真正把生活和习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习作里感悟生活、表达生活,使习作课堂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乐园。
在当前的教学中,作文提示都比较宽泛,习作教学只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起他们潜在的表达兴趣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必能达到“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出来”的目标。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有深度。”习作教学要想有所改观,就必须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三、多途径展示学生叙述体历和表达情感的习作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孩子”,他们多么渴望自己的习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为此,笔者采取多种途径展示学生的习作,如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由此,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特别是2012年,学校编印作文选《春之声》,选取师生作文50多篇,在农村小学里可谓是一个不论文导读:
错的尝试。同时,教师还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习作。
例如,有一个笑话:莫言为自己的儿子了一篇作文,教师批语,句子不通顺,打“不及格”。笑过之后,笔者发现原因有二:莫言作品不符合时行套路;教师欣赏不了。
由此可见,当作文批评有多重标准时,教师要做的绝不是拿什么既定的范式去给学生“套圈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给自己定位,才能更多地引起学生的认同?首先是教师热情的参与,不是蹲下来,而是作为作文的主体与学生共思、共品。其次,教师必须做一名忠实的欣赏者,对学生作文有肯定性的评价,而绝非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或一棍子打死。教师作为指导者,也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做到指导具体,因人施教,泛泛评批,绝对无效。在作文过程中,学生既不能“闭门造车”,教师也不能只作“壁上观”,作文必须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关于“下水文”,笔者认为,能写则写,不必强求。不用篇篇写,更不能以“下水文”当作学生的范文。还有,教师的阅读面、阅读习惯极其重要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甚至比显形的知识教学影响还大、还深。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祖国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骨子里的东西”,这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关于作文时间的安排,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以两节课来论长短,长可一周一月,短则十几分钟。作文用固定、统一地按两节安排,笔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有违学生实际的。为此,笔者通常会提前布置,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求,搜集、准备有关资料、信息。时间一般为一周,可预先打草稿。修改有自改自批、互批互改,教师组织批改,以小组批改为主。这样安排,表面看起来养成了学生拖沓的习惯,但更符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的规律。
现代课改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连作文课如何安排,教师都必须为条条框框束缚,教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又何从谈起?作文搞到学生不会说中国话,甚至见不到人“气”、人“味”,这不只是小学教师的悲哀,更是民族未来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