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研究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13 浏览:144368
论文导读:
摘要:数学素养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还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等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是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排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数学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 要求和紧迫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数学素养;提高;培养
数学基本理论、数学解题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构成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以往数学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片面地定格为教师“程式化”地讲解例题,学生机械化地识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以单一的题海战术为制胜法宝,过分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将以思维和实践为基础的实用型学科变成了同文科并无太大差别的理论学科,忽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彻底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
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使其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学会将书本上的硬性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更新观念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想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步。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观念之所以是陈旧的、落后的,是因为教师一直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在教师设定好的框框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没有把学生真正看做一个个学习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火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做出了以下指示,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将自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组织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改变以前的师生从属关系,将师生平等作为搞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重视并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

二、将数学延伸到生活中,加强实践教学

数学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没意思”,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数学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单凭想象,学生们很难理解透彻,甚至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无用的想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阅历少,但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小学生的特点是对周围的新鲜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对待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思考,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活中渗透着很多数学活动经验,我们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且教师讲起来又很抽象的问题借助于生活实践,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寻找相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用”,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从学生的日常饮食入手,“同学们经常喝饮料,有没有留意饮料瓶上标有‘脂肪≥3.1%,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代表什么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三、质疑精神——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很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正是这个具有质疑精神的“为什么”成为了创新意识的“萌芽”。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有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只有勇于“质疑”,学生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深入到学习当中,并开动脑筋积极探索。
例如,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课后训练中,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答案设计不唯一,让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不断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