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奠基让概念教学为学生思维进展奠基怎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31 浏览:145695
论文导读:

一、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是指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一种数学思维形式,其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的提炼过程,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前提.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习和运用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应当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很多教师认识不到数学概念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错失了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许多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契机. 那么,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笔者认为,数学思维是学生对知识认知的一种深化,而概念又与推理和判断构成了思维的三个要素,因此可以论断,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支撑. 学生只有掌握了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才能有助于掌握、应用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课堂实践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引入概念、认知概念以及应用概念,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优化概念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1. 引入概念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 以此为基点,笔者将概念的引入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以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明确地掌握概念.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先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物体一半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 接着谈话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比如从汽车的正面看,我们会得到一个图形,那么大家还能列举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吗?
生:房子、大树、蝴蝶、飞机、红旗……
师:像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但是也有很多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分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认知概念阶段——呈现对比材料,激活学生思维

认知概念阶段是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阶段教师工作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需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体验、感悟,激发学生不断深入地进行数学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风车图片,让学生把这几个物体的图片折一折,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后,教师引导交流:
生1:天安门、飞机,奖杯对折后,两边都一样.
生2马上补充道:两边完全重合.
生3:风车的图片看着两边是一样的,但对折后发现两边不完全一样.
生4又马上纠正:风车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对折后不能重合.
生5:我把另一半剪下来,转一下,发现能完全重合.
师:像天安门、飞机、奖杯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是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而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是不同类型的:既有像天安门、飞机、奖杯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又有像风车这样的对称图形,看似两边一样,实则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产生困惑,探究的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教师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观察、思考、交流,分享所得,理解了概念的内涵,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 应用概念阶段——巧妙设计问题,促进思维深入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巩固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此时教师须结合上述两个阶段,紧密联系生活,进一步以问题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例如:判断“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课堂上学生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让学生在辩论、倾听中进行批判性思维,领悟概念的内涵,建构真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二)教学反思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学生最后能够正确理解“轴对称论文导读:,在第一阶段以生活化问题导入概念,可使学生摆脱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其次,第二阶段通过呈现不同的操作材料,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以问题判断的形式将概念
图形”的概念可以看出,实践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首先,在第一阶段以生活化问题导入概念,可使学生摆脱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其次,第二阶段通过呈现不同的操作材料,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以问题判断的形式将概念进行巩固和运用,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数学思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功效.
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的碰撞,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产生积极深入的思维活动,从而构建有效课堂,彰显教育功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孟艾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新校园:学习版, 2013(1): 68.
刘杰. 尊重生活经验 提升数学思维:《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0(12):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