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变奏“星星”变奏探幽——《星星变奏曲》主题变奏商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68 浏览:112525
论文导读:
摘要:《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星星变奏曲;象征内涵;主题变奏;商榷
1674-9324(2013)45-0182-02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1980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的处女作,也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该诗的解读,尤其是最后四句,认为诗人在“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并认为《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然而我们知道,诗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人最后赋予了星星怎样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这首《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变奏”也真如教参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指“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吗?《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本诗最后四行中“星星”这一意象的理解,以及关于《星星变奏曲》之所以称为“变奏曲”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对于这首诗,如果仅仅因为诗歌句式结构上发生的些微变化,就被称之为“变奏”的话,那么这种变奏曲也太过于简单和单调了。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星星变奏曲》中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变奏究竟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的变化,是本诗主题变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教学用书》对《星星变奏曲》中第二节最后四句的理解,以及对本诗“变奏”的诠释是值得商榷的。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渲泄的情绪。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用“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的第一节“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写人们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所以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年代里,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在诗的前半部分,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然而,到第二节最后论文导读:
四行的时候,又回到与第一节相同的“谁不喜欢……”的句式上来了: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里,与“星星”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其他两个意象“飘动的旗子”、“火”,共同构成了一组令人浮想联翩的画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来诠释这四句诗的:作者表达了“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难道仅仅因为看到“火”字,就可以推断“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吗?这完全是望文生义。笔者认为,本诗第二节的最后四句中,“飘动的旗子”、“火”、“金黄的星星”构成了一个意象群,在对这一意象群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的变化,也就能够正确把握本诗变奏的本质了。“飘动的旗子”、“火”、“金黄的星星”这一意象群,辅之以“涌出”、“升起”这两个动词,这几句连在一起,做一个整体理解,自然会令人联想到“五星红旗”,联想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这里的“星星”用“涌起”这个动词描述,“星星”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里的“星星”显然指的是我们伟大祖国国旗上的五颗金黄的星星,而不再是概念化的象征“光明和希望”了。尤其“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一句中,暗示着一个黑暗的动荡时代成为过去,祖国将迎来崭新的黎明。表达了诗人坚信充满蓬勃活力,充满希望的祖国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能“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此,诗人满怀信心,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诗中,诗人由对星星所象征(代表)的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与追求,升华或变奏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渴望和歌颂。坚信五星红旗象征(代表)的伟大祖国在“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意即祖国在黎明到来的时候,必然能给饱经忧患的大地带来“光明”。
由此可见,《星星变奏曲》的变奏不仅仅是诗歌结构上的变化,诗歌结构上的变化,并不像《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它只是诗人在表达感情过程中,诗句结构上发生的必要的调整与变化,这样的变化,形成了诗歌句式的参差错落的变化之美,也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激越昂扬,而非“变奏”的本意和核心。“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所以,《星星变奏曲》中,变奏的真正内涵是主题指向的深化和升华。“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的变化完成了诗歌主题的升华和变奏,即由前所述,诗人由对光明的渴望升华到对祖国繁荣富强充满期待,期待祖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新时代的黎明到来时“升起”并“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才是本诗变奏所在。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K].学苑出版社,1989.
[3]二十世纪中国新诗[K].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