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俚曲《聊斋俚曲》语言风格俚俗之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11 浏览:9408
论文导读:大成合二成商议:“你黑呀合您媳妇做伴,又不能来。我今夜寻思了一个法儿,你在家守著咱娘,我往沈家庄搬咱姨来看看。”(聊·姑·2·876)拾了根绳子扎着腿,上下一堆破铺衬,你扎裹的老婆好不俊!(聊·俊·1114)二姐被万岁批了几句,就羞的低了头说:“姐夫好乔性儿!每哩既犯相与,就不问问么?”(聊·增·13·1608)例中的“黑
摘 要:《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在通俗文学创作方面的力作,这部作品因为方言土语、口语化成分、时调俗曲的广泛运用,呈现出了独特的俚俗之美,形成了该作品独有的风格特点,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淄川地域味道。其俚俗语言的使用,既增强了在当地民间的传播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教化作用。
关键词:《聊斋俚曲》 方言土语 口语 时曲 俚俗美
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文学家。除在诗、词、赋、文言小说等方面有卓越成就外,蒲松龄还擅长通俗文学的写作,他利用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曲牌连缀的形式,采用白话口语和淄川方言创作了很多俚曲,突出表现了其擅长用贴近民众生活的语言来表现民众生活的优点以及他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对通俗文学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共写作俚曲十五种,分别是:《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这些俚曲皆因鲜活的源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人物形象塑造、活泼生动的人物对白及脍炙人口的唱词引起民众的喜爱,从清代至今这些俚曲一直流传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一带,并活跃在各种舞台上。同时,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青睐,成为文学、语言、艺术等各个领域研究的重要蓝本。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蒲松龄驾驭俗语言的功力及其语言所折射出的俚俗之美,下面就从方言土语的淄川味、口语化成分的鲜活味、时调俗曲的通俗味三个方面解读《聊斋俚曲》语言所特有的俚俗美。①

一、方言土语的淄川味

《聊斋俚曲》是一部通俗戏曲集,为适应民间演唱的需要,蒲松龄采用淄川方言写作而成,语言俚俗直白,口语性极强。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也决定了他受其他方言的影响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淄川方言的原汁原味。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置身于淄川的田间地头、市井街坊、庄户人家的感受。从根本上看,这一感受直接来源于蒲松龄对淄川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成分的娴熟运用。

1. 语音方面

明代官话的声母已有了平翘舌音的区分,但淄川方言依然还保持着平翘不分的特点,这一点可从很多《聊斋俚曲》中的用例看出来,如:
珊瑚搽着泪,和他两姨嫂子拜了两拜,才一五一十的细说。(聊·姑·2·870)
争奈光阴已有限,若许从新改过,再着我侍奉十年。(聊·姑·3·890)
[3] 强人呀,仔说我不好,仔说我不贤。(聊·禳·15·1205)
例中的“搽”当为“擦”,例中的“从新”当为“重新”,例[3]中的“仔”当为“只”。“搽”记作“擦”,“重”记作“从”,“只”记作“仔”,皆是因为平翘不分的缘故,今天淄川方言中的声母依然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再比如《聊斋俚曲》中的一些异文形式表现出了清代淄川方言中较为普遍的轻声用法:
[4] 大成合二成商议:“你黑呀合您媳妇做伴,又不能来。我今夜寻思了一个法儿,你在家守著咱娘,我往沈家庄搬咱姨来看看。”(聊·姑·2·876)
[5] 拾了根绳子扎着腿,上下一堆破铺衬,你扎裹的老婆好不俊! (聊·俊·1114)
[6] 二姐被万岁批了几句,就羞的低了头说:“姐夫好乔性儿!每哩既犯相与,就不问问么?” (聊·增·13·1608)
例[4]中的“黑呀”当为“黑夜”,例[5]中的“扎裹”当为“扎挂”,例[6]中的“每哩”当为“没地”,这些双音节词的后一音节之所以都采用了异写形式,就是因为当时的淄川方言中轻声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音现象,特别是例[4]中“黑呀”与“今夜”对举,更好地体现了“夜”轻声化后伴随的记音字的变化问题。另外,《聊斋俚曲》还运用了淄川方言中的很多合音现象:
[7] 你慌嗄,你可是上门来怪哩么? (聊·慈·3·903)
[8] 张诚说:“你看俺哥哥,你从多咱就起来了?” (聊·慈·4·914)
[9] 咱俩吃这闷酒,不如找一个唱的来,大家乐上一乐。(聊·富·5·1304)
例[7]中的“嗄”为“什么”的合音形式;例[8]中的“咱”为“早晚”的合音,“多咱”表示“什么时候”;例[9]中的“俩”是“两个”的合音,这些合音形式至今依然活跃在淄川方言的口语中。

2. 词汇方面

《聊斋俚曲》中方俗词语到处可见,使该作品具备了更鲜明、更强烈的地域特色。如:
[10] 家里财神不供养,把他简慢又蹬开,这是嘲呀可是怪? (聊·墙·2·842)
[11] 道上行人笑老张,把乜孩子来交给了个鬼王,瘦的着人看不上。他心里一般的愁肠,又不能做个主义,而不冷腾的,是个甚么像! (聊·慈·1·896)
[12] 把叉了一年来,弄的是净打光的。(聊·穷·1120)
[13] 戚老爷丢了刀,一波落盖跪下,捏起那嗓根头子来,哏哏了一声说:“我杀乜鸡你吃。”(聊·禳·1·1149)
[14] 太母笑云:“你看春香出产的越发有福气了!好好!您都坐下罢。”(聊·禳·33·1274)
例[10]中的“嘲”又作“潮”,意指“傻、笨”,今淄川方言中还有以“嘲(潮)”为词根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嘲巴、嘲巴蛋”,一般用来指称又傻又笨的人;例[11]中的“而不冷腾”一般用来形容“做事笨拙、不用脑子”,有时也用来形容人的长相蠢笨;例[12]中的“把叉”意为“操劳、辛苦劳作”;例[13]中的“波落盖”意为“膝盖”;例[14]中的“出产”则指的“出落”,多用于赞孩子容貌、体态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地道的淄川方言词汇的运用,形成了《聊斋俚曲》独有的风格特点和味道,使平民百姓听来十分亲切,也取得了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3. 语法方面

《聊斋俚曲》的口语性极强,语法材料非常丰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北方方言语法在当时的发展演变情况,也反映出了清代淄川方言的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如: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