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焕发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9 浏览:15954
论文导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些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带着生机正向我们走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努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活泼有序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教师历史教学和学生历史学习的不断发展创新,是落实教育改革的最关键环节。结合新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笔者谈一下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环节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用生动的语言概括教材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虽然图文并茂、史实丰富,但在学生眼中,仍然是近乎枯燥的语言和无数个史实的堆砌,远比不上历史小说、人物传记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而且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会僵化,学生也会厌学。教师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教材,用生动的语言重新整合教材,尽量避免背景、过程和意义的枯燥表述,而形象地概括教材。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将本课整合为风雨如晦、走向共和、历史余响三部分取代原来的背景、经过、影响。其中走向共和又分为构想共和、铁血共和、初创共和来代替原来的革命思想的传播、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表述。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可以将本课整合为理论篇、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实践篇、展望篇概括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等表述。实践证明这种形象的概括比直白的表述更符合学生的口味,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2.紧扣课标大胆取舍教材

新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多、头绪多。如果每节课在讲述时都面面俱到,只能做到蜻蜓点水、“洒胡椒面”的后果。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一点一点在教师的讲述中消失贻尽了。在这方面,可以依据课标要求,大胆舍弃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这样课堂会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立足于课标强调辛亥革命进步的历史意义这一点,大胆舍弃了失败原因和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讲述,增加了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对辛亥革命评价的一段内容;增加了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中评价辛亥革命的部分内容。这样重难点突出,立意明确,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为了突破一国两制这一重点,增加了生平的简介和评价,既体现人文视角,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为后面学生学习这一制度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课堂“历史情境”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录像、投影、音乐、图片、实物、歌曲、故事、谜语以及角色表演等,都是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几点论述: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也不妨加以尝试。我在讲授“西周的分封制”时,采用了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次子、侄子、功臣和前代贵族后裔,向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周王如何授土授民,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学生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西周分封制的内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讲课中间也穿插不少录像、地图、活动与探究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培养创新能力

让历史课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论文导读: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教师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

四、精心设计结尾

完整精美的结尾,会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心情结束教学,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