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教学策略-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66 浏览:21888
论文导读:
摘 要:分析学困生的表现,从情感因素和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浅谈通过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榜样竞争、积极归因等教学措施转化化学学困生。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策略
笔者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受主观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监控能力弱,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里,遇到学习障碍,不善于将问题具体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和方著。

一、积极的教学态度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使学困生面对学习时消极、懒散。面对放弃学生的老师,学生也会更加力不从心。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然而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积极乐观的教师。所以作为教师,面对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放弃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信心,时刻精神饱满,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感染学生。教学中,洋溢,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励,纵是遇到学生屡次考试不如意,也要积极地面对,让学生感悟不轻易言弃的执着。

二、挖掘学科素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良师,我们应让兴趣活跃课堂,促进课堂的积极高效。学困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来源于知识的乏味和教师教学中的生搬硬套,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学科素材、活用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如知识的拟人化展示,学生表演金属Mg和Al进行性质PK;讲解CO2不是电解质时,利用影视材料:葛优表演——CO2的新闻发布会……再如,知识的背景资料,让同学们感受故事中的精神存在。安全的背后有诺贝尔及其家人的血泪,他的反复试验几乎炸死了全家人,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做是“瘟疫”,他的全家被迫到海上过着“游居”的生活。另外实验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材,引入一些改进的实验或者一些趣味实验都是化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引入吹气生火的实验;学苯酚时,演示茶水变墨水等等。化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有毒的矿物油使霉变陈米成为百姓的口中粮食;酒后驾车对酒精的检测。许许多多的素材丰富了枯燥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趣味,从而使课堂变得充实而活泼。

三、不断体验化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克服困难

班杜拉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于学困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倘若再次饱尝失败的经历,则容易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困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增强学困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榜样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评价自身效能的一种参照。一般而言,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情况相似的。因为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学习进步很容易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倘若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则会越比越受打击,越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参照标准,不可盲目比较。在化学教学中,我给学困生按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等给他们进行竞争性伙伴的分组。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提醒实力相当的学生对手的学习情况,以此刺激学生的求胜心理,增强其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如课堂提问,同伴竞争回答;作业,对比质量;测验,比知识掌握度。经常表扬、肯定二者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对方的优点,同时激励自己去追赶对方。

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进学生持续努力

韦纳指出,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四类因素,即能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
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是一种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运气则是外部的、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因素。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困生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不可忽视、不可放弃的一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困生更需要教师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注重学习的指导。对学困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