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转化转化“学困生”教育策略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38 浏览:20329
论文导读:
在各科教学中,都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要转化好“学困生”。我们可以就“学困生”的教育方法作一些小结。

一、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要分析、了解“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大多“学困生”都有其共性:成绩差,表现也差,他们在各方面尤其在学习方面,受到老师的批评多,表扬少。他们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深感自卑,缺乏自信,整天灰心丧气,默默无语;另一种则是把自卑深深掩盖起来,以一种极端的情绪来干扰、抵制正常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的教学活动,如无故旷课、破坏课堂秩序、打架斗殴等。但无论表现如何,因为学习差而造成的自卑却是挥之不去的心病,妥善地治疗学困生这块心病,是改变其学习状况的突破口。

二、用真诚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们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前提就是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都同样多的爱。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出发点,教育学生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对待“学困生”,更要用真诚的爱去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田,消除他们怀疑恐惧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优秀和当班干部的学生自然很容易得到老师的爱,而一些“学困生”却常常被老师忽视、冷落。公平一点讲,绝大多数教师是“恨”那些“学困生”不争气的。然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又常常决定着学生的命运,老师热爱学生是学生进步向上的动力。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只有以热烈真挚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无限的关怀,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他们在感情上建立联系,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和心里所想,学生才会乐意听从和接受教师讲的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行动。
现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家里,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学习普遍较差,心灵也是比较脆弱的,“学困生”中的大部分就是留守儿童。因此,他们更理应得到老师的关爱。

三、抓住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

学生自尊心很强,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伤害,所以平时在做学生工作时最好是少批评多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我常在后进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后进生表现的机会。
大多数后进生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这种后进生大可不必大发雷霆,更不能随便开炮和反复批评,因为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极有可能不接受,反而会顶撞,应该真心、细心、耐心、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赞赏“学困生”。“学困生”难免有许多不如意。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大声斥责学生,他们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自然发生。所以,对待“学困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困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四、集体帮助,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思想行为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老师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创设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去为“学困生”铺设一个“安全”的施展平台。所组的学习小组,应该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困生”搭配分组,并且要求学习好的同学要提醒、督促、帮助“学困生”,课余还要当“小老师”辅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合作,体现集体的力量。这样,他们在合作中就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友谊,同时,也能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

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

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减少学习障碍。部分学生在记忆、抽象思维、阅读和写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在于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能力差带来的学习障碍。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十分重视“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但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强化记忆、思维、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一笔人生财富。我们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有计划性,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困生”落实每天的学习、复习工作,要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引导学生向主动、积极的良好方面发展。
建立因材施教的弹性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如果让他们总是达不到目标要求,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能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即弹性教学目标,允许在不同起跑线起步,也允许达到不同的终点,只要对学生本人来说,是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总之,对学困生的培养转化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要求教育者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转化的方法,进行耐心细致地培养,让全体学生全面成长。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1]G17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