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巧用语文课堂巧用“留白”如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16 浏览:8967
论文导读: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仓促进入课文分析。许多学生只能在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老师及其他同学的观点,缺乏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根本谈不上有何收获了。记得在处理《风筝》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紧接着抛出了几个问题:

1.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我”看到风筝时有什么样的

留白,也叫布白,原指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画家创作时在墨色五分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计白当黑,任人遐思,以此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形胜有形”的奇效。这种方法沿用到语文课堂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补充。事实上,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在进行热热闹闹的讨论、表演、活动的同时也需要腾出时间“留白”,需要让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和独立自主的思考、想象空间。“计白守黑”、“虚实相生”,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也更有韵味。
笔者在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了:适当的留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能力,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一、朗读留白,对话文本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课堂上应首先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沉思、感悟,从而形成独特的感受,获得作为发现者的乐趣。留有与文本对话的充足时间,是学生本色阅读的重要一环,离开这一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和同伴的对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教之初,面对课堂上的“静”我总是不知所措,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尽量把45分钟安排得满满当当,以避免出现空白。这样,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往往只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仓促进入课文分析。许多学生只能在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老师及其他同学的观点,缺乏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根本谈不上有何收获了。记得在处理《风筝》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紧接着抛出了几个问题:

1.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看到风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3.鲁迅先生借这篇散文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没想到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如同石沉大海,激不起一丝波澜。虽然我极力讲解和再三引导,但学生始终无法与文本产生思维与感情的碰撞,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反思,我发现由于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太少,学生根本来不及进入文本,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当然就无话可说了。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课的时候我就改变了方式。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整体把握。然后请个别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找出关键的语句、段落。再集体朗读这些关键语句,如第四段和最后一段。通过时间充分、层次清晰的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整堂课给学生留下了很多自主朗读的时间,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感悟。留白,造就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效果。

二、感悟留白,放飞思绪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在多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感受到了思考感悟留白带来的愉悦。例如在《生命生命》的教学中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感悟留白。我让学生把右手紧贴自己的心脏,屏住呼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吸静静地感受心跳的律动,然后问:“你听到了吗?心脏的跳动在告诉你什么?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在片刻的静默之后,学生畅所欲言,有些发言令我感动而又震撼。有的说:“心脏在我的胸腔里强有力的跳动,告诉我应对自己的心跳负责。生命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也是属于爱我的亲人与朋友的,所以我要珍惜生命。”有的说:“我感悟到了生命不应在庸庸碌碌中度过,而要活出自己的价值。阿姆斯特朗身患癌症仍坚强不屈,夺得环法自行车赛六连冠,创造了奇迹。他告诉了我永不放弃,才能无悔此生。”有的说:“我的心脏告诉我它很健康,比起那些残缺的生命我感到无比庆幸。但在庆幸之余我更应该去好好珍惜,好好使用这唯一一次的生命。”精彩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射,短暂的留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得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答案留白,张扬个性

语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束缚学生的思维论文导读:
,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留出答案的空白,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而且尊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个性,尊重了他们在此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而不发,疑而不答”,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逆境出人才”的观点,我觉得“顺境才能出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就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学生热情高涨,列举了课内外很多资料进行唇舌剑的“厮杀”,而我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
在研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也让学生对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展开辩论。学生大胆想象,一部分认为肯定死了。理由是:他被打断了腿,丧失生活能力,在当时冷漠的社会现实下,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一部分认为没死。理由是:当时社会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其中肯定也有一些的,他可能也像范进一样遇到了“伯乐”,飞黄腾达了。我也同样没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此时具体的答案已不再重要。答案留白让学生充分享有了想象创新的空间。

四、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课文教完了,语文课也就结束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似乎也就告一段落了。但语文学习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吗?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而自主学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适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
如我在教学《威尼斯商人》的结尾时就设下留白:你知道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吝啬鬼形象吗?你想知道他们吝啬到什么程度,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吗?虽然学生一再追问,我还是笑而不答,继续吊学生的“胃口”:欲知详情如何,请自行阅读相关书籍。接着,我就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作为作业,在一片叹息声中宣布下课。此后的一段时间几乎人手一本外国名著,给同学起的绰号都是泼留希金、葛朗台了。知识留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设置识记留白,让学生有消化反刍的空间;质疑留白,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空间;练习留白,让学生有巩固回味的空间……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留白,需要我们放下匆匆行进的脚步,只有让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思想才能挣脱束缚,迸发出智慧的灵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