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27 浏览:145183
论文导读: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二、给情感留白,让学生积极地体验和感受

【摘要】通过教师所留之“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婉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氛围
1671-1270(2012)02-0147-01
“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与蓄势。通过教师所留之“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婉的氛围。

一、给知识留白,让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种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归类识字教学时,教师只对其中一组字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二、给情感留白,让学生积极地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知识的甘霖让学生自己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看录像结束,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是多余的。
例如,教师设置音乐背景,让学生分别朗读赛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如今的奄奄一息:“……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
息……”。接着播放两组画面,在文字、画面的双重冲击下,无需讲解,学生的惋惜、遗憾、悲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也深刻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与此类似的是“留白”。在文章的或讲析的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唤起的是超越的和创造的喜悦。

三、给思考留白,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和创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提问也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空白,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四、给朗读留白,让学生尽情地感悟和畅想

新课标注重学生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的交融,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活动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学生语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王崧舟老师在《鸬鹚》一课的教学中,体朗读课文的次数不下六次,经典语句更是多次来回品读。
师:同学们,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群怎样的鸬鹚呀?
生:……
师:很好,这是鸬鹚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而且是相当好的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再去读《鸬鹚》,就会有一种会老朋友的感觉了。好!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长句难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见多数同学都已读完一遍课文)《鸬鹚》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老师都已经读过几遍了吗?少说也有20多遍了!20多遍读下了,你们知道我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吗?一句话,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不信?你们再自己再读两遍,看看是不是这种感觉。怎么读呢?第一遍,自己管自己读;第二遍,同桌之间相互读。不管第一遍还是第二遍,都要读正确、读通顺,能读出自己的感觉来,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崧舟老师花了近1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王老师正是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更是用生命的炽热与博大,在和学生平等地反复默读、朗读、品读中,携手学生亲近鸬鹚,亲近文本,享受着读书的乐趣,历经一次次语感新生的幸福和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