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高效课堂之小学古诗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68 浏览:94459
论文导读:
摘要:古诗教学,按照读通读顺,举象造境,抒发情感,积累运用的教学流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流程;举象造境;积累
古诗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的困惑。名家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能把我们引入其中,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情致意趣,但我们自己教学古诗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只好或者满堂讲,忽视了学生的感悟,轻视了诗的意蕴;或者千篇一律地读,忽视了关键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过程……总之,我们难教,学生难学。我们在几年的古诗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中,摸索出“读·解·品·背”的教学流程,认为它在有效的基础上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走近古诗——读

古人的诗歌教学,自蒙学始,吟诵是唯一的诵读方式,在吟诵中识字、正音、理解。古诗教学,读是至关重要的,而老师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或者有所重视,但在课堂上却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大多是让学生读一遍之后就逐个地讲解注释,翻译诗句。让学生读背。这样的课堂,即便是学生会背诗,也不能保证学生把每个字音都读准,把节奏都读正确。
我们先看支玉恒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把它读一读。
生读诗。有很多同学眼睛都没看课文,混过去了。
师:我想要你们把诗背下来,需要多长时间?(显然,此处老师已经发现很多学生会背诗了。)
生:不需要。
师:给一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生背诗。一分钟后停下来。
师:会背了?
生:会背了。
师:真不简单,你们一分钟就会背一首古诗。我小时候背一首诗得半天。大家一起来背一次。包括题目在内,加上作者,明白吗?
生:明白。
生齐背诗。
师:我随便叫起谁,谁就能背吗?
生:能。
师:不需举手,我随便点。你来。
一生站起来大声背。背完后就坐下了。
师:你别着急坐,你再背背第一句。
生背“古人西辞”时老师叫停。让他再背前四个字。生再背“故人西辞”……
师:对了吧?
生:对了。
师:他一开始说‘古人’,我还以为是古时候的人。现在对了,你再背一次。
生背了之后,老师让他背第三句。学生背“gǔ帆远影”时老师又及时订正其读音。老师又分别叫了好几个同学背诗,发现错误的字就及时纠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支老师的目的很简单,第一步就是要每个学生把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把每一句诗读正确。一开始学生就会背了,可是支老师还是花了7分钟来让学生读诗。众多名家教学古诗的案例,都可见到他们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读。可见教学古诗开始的读是多么的重要。
翻开教师用书看看,每首古诗文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认识多少生字,会写多少生字,正确流利地读古诗。几年来,我们研究古诗教学,知道读是很重要的,教学伊始,必须花时间让学生读,直到把诗读通顺,读正确,甚至会背诵。可是,如何读呢?我们都知道,千篇一律地让学生读,那是很烦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们有一些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开始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读,把不会读的生字找出来,查查字典,或者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然后老师检测,特别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一定要提出来,让学生多读几遍。字音读对了,然后看句子是否读正确了。难读的句子,老师可以教读。接下来,我们可以让学生拍手读,节奏读,平仄读(关于平仄读,需要老师花时间教会平仄读的常识,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师生对读,生生互读……总之,采用什么方式可以自己决定,要读有变化,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读通读顺诗歌,甚至会背。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古诗文,要学生靠近它,第一步必须是读。

二、亲近古诗——解

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这里对古诗文的“解”就是按照这个规律从“举象”(举象,就是指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到“造境”的过程(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我们教学古诗,第一步是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象”。这个“象”是学生在初读古诗时产生的,它的产生有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这种“象”是粗浅的、零散的。比如,我们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学生读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头脑中会有“春天的风、绿的草、明亮的月光……”这些“象”在头脑中浮现,老师需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象”组成画面,这是比较容易做的。如何在古诗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的“举象”?我们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认为古诗教学的高效“举象”就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我们认为的“关键字词”,就是学生不理解的或者是在古诗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字词。
很多老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充满了举象,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一个的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王崧舟说,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
“在举象的基础上应建立语文课堂的情境、意境、心境”,就是说的“造境”。关于“造境”,我想借用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列举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个事例来说明。这首小令用了11个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个象,用一抹彩色统一起来,就形成一种境。什么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这是回家的时候,但很多人回不了家,因为他们还在征途、旅途、考试之途上,或者为功名,或者为征战等。于是,诗人心中的情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就是造境。我们教学古诗,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境,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积累情感。
当然,我们的造境,有时是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例如,“春风、明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赋予它们的含义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提到“春风”,就会想到“温暖,恩惠、恩典”之类的词,提到“明月”就会想到“思念”“思乡”之类的词,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如果老师不稍加讲解,学生就不能理解,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欠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象”也无法传承。源于:论文 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