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地理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初步探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46 浏览:18030
论文导读:生的观察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观察力1674-9324(2012)08-0147-02观察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并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由于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观
摘要: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观察力较弱,面对观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尽管他们“瞪大眼睛”去看,往往“视而不见”,“觉察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学生又往往知识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观察力
1674-9324(2012)08-0147-02
观察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并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由于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观察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人们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才得到发展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把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那等于使学生“闭目塞听”,必将阻碍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也必将影响教学的实际效率。
那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呢?本文拟从人教社《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七年级上为例,对地理学科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作些初步的探索以求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人教社《历史与社会》地理学科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然景观图与人文景观图及区域地图的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穿插了大量的景观彩图与相应的各式区域地图,略数一下景观图达103幅,区域地图达69幅,说明其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观察的角度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下面以教材中的景观图与区域地图为例具体谈谈地理学科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要有目的性

即带着问题与需求有选择地去观察客观事物。具有目的性是观察的特点。学生只有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才能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也才能使观察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教学七年级上综合探索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的“选择合适的地图”这框内容时,穿插了两幅地图:“图—11A”“图—11B”均为东南沿海部分省区与台湾省区地图,教学中为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有目的性,可提出如下问题:两幅地图中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也可以对观察力较弱的学生细问:①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略程度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②从两幅地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如此等等,目的是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的目的是明确:“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内容越精略。”因此,在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任务后,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深入细致持久地进行观察,也就能对地理物象感知得清晰、精确、完整。学生的观察力是在逐步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起始阶段可由教师提出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当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依赖教师的指点,观察力还是不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事物的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和长久之计。如教学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中“人类的栖息地”这框内容时,其中穿插了“图2—3大陆与岛屿”自然景观图,并且在相应的位置上对“大陆、岛屿、半岛、海与洋”作了注记,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观察这幅图的目的是什么。部分学生有可能认为这幅是让我们了解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包括大陆、半岛和岛屿,海洋由海和洋组成。这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对图中隐含的信息尚未挖掘出来,可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与看图,进一步探究观察的目的。直到学生悟出这幅图是让我们对大陆、岛屿、半岛,海与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是让我们通过感悟具体的形象明确:大陆是面积较大的陆地,岛屿是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半岛是三面环水的陆地,洋是地球上广阔连续水面的主体部分,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所以从长远的意义来看,培养学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显得更为重要。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把握观察的条理性。观察的条理性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地观察客观事物,保证在观察时,不致产生紊乱现象,这对于提高观察效果和发展观察力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这框内容时,教材穿插了“图3—30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地观察,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了解我国北方与南方降水量的差异。进而明确我国降水量大致呈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这一规律特征。再从局部观察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如台湾省等,最少的地区如土鲁番盆地等。这说明客观事物内部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时,就必须根据客观事物的这一特征,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或由宏观到微观等方法,进行有条理地观察。这样,才能够正确、深刻,全面地感知地理事物与现象,获得系统有效的信息。其次,指导学生使用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巧用地图”这框内容“情境4”时,穿插了“图1—16A1962年的土地利用图。”和“图1—16B1999年的土地利用图”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地图时,可通过阅读图例运用比较法进行观察,同一地区从1962年农业用地面积到1999年的农业用地面积发出生了什么变化,并推测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比较观察学生能很快发现,同一地区从1962年到1999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而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还有论文导读:
很多,诸如:归类观察法、综合对比观察法、细节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推理观察法、列表观察法、一般到特殊观察法等等。教学时可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养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有目的性,选择性地观察地理材料中的事物和现象,掌握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外,还必须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了兴趣观察事物时才会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之中,养成进行持久的观察习惯,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锲而不舍地将观察进行到底。此外,观察能力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对于事物的观察,也就会更加深刻,更能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发现更多的疑难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之所以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因为观察活动具有以下意义:
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更加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和掌握知识,从而更有效地从事终身学习活动。
3.观察的目的是探寻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了解所观察的事物的特征,从而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观察力是一种能够看出客观事物那些本质特征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以探寻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事物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形成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既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