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物理兴趣之探讨-资料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99 浏览:159936
论文导读:
摘要: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而物理学科也存在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激发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摆在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字:初中物理;兴趣;培养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本文从如下方面对初中物理课堂激发培养学生兴趣进行了探讨。

一、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学科有用。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听课情绪会更高,求知会更强,并且能尽快掌握密度测量的方法。从这以后,我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以及发明、、人造卫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星的上天等物理常识着手,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氛围轻松愉快,“好玩”。

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兴趣,在欢乐愉快氛围中学到知识。
1.建立起学习上的伙伴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过分地强调师道尊严,无形之中就增大了与学生的距离。放下长者的架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其感受,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就能取得学生的信赖。
2.不吝啬赞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初中生表现出心理素质脆弱,自尊心强。他们总是忌讳批评,希望在同学们面前有好的表现,需要赞扬和鼓励。作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经常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按照力学的观点:“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理“赏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你会赏识学生,学生才会赏识你,你的教育教学的实施才会被学生接受。那种“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批不得了”的教育理论,在当今这种年代,更需要改革了。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并不奇怪,关键是教师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若能树立起“今天的出错是明天成功的基石”的新理念,这样的教师才是伟大的。

三、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实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做好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 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原因,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 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 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 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 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 以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1.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 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运用。学生喜欢听故事,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情况,利用民间以及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教学,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提高学生追求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讨论“磁现象”时,指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讲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的故事,可使课堂气氛活跃。
2.夸大的对比,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这时再说:“某某同学,你头顶上的电风扇掉下来———会怎么样呢?”先快说,让他紧张,制造了气氛后,再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学生必有深刻印象。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用“人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人从摩天大楼顶层跳下来”进行比较,在讲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用“人座在沙发上”和“人座在一枚钉子上”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赵春迎.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 3.
雅威.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几种关系的把握[J]. 教育革新. 200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