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体育课堂教学“四宗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18 浏览:12585
论文导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体育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在感受欣慰的同时,笔者觉察到了老师们虽然走出了传统教学的阴影,却又跨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体现在课堂上学生过于主体、课堂过于花俏、教学过于、学法过于作秀等,本文对上述误区进行了举例和现象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 主体 课堂实效学法

一、学生过于主体,教师主导荡然无存

【案例重现】某教师在一堂体育公开课上创设了一个过小河的情境,他的设想是利用小垫子当作小石块,让学生用“铺石过河”的方法顺利完成“过河”的任务。他让学生说说怎样过河,有的说游过去、有的说蹚过去,有的说架桥过河……学生越说越离谱。这时的教师该怎么办,是让学生继续不着边际地说下去,还是及时地做出引导,甚至干脆说出“过河”的方法?
【现象分析】上述案例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过分夸大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能动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教学共同体,当学生群体未能呈现出一些基本方法时,教师作为群体中的一员,除了点拨、引导之外,还有责任向学生介绍、讲解、传授,以帮助学生群体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进一步丰富群体方法。当然,教师有必要介绍的应是一些基本方法,而不必将每一种方法挖掘出来。上述现象中,学生对于过河的方法说不到点子上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要利用石块过河,且不能弄湿鞋子和衣服。限制条件后,学生马上就能想出“铺石过河”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有些情况下应做一定的点拨和引导,甚至是必要的讲解和传授,而不应走入“学生讲不出教师也不能讲”的误区。

二、课堂过于花俏,课堂实效大打折扣

【案例重现】有一节内容是“跳跃”的市优质课评比,器材是学生人手一块如砖大小的木块,整堂课从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玩木块,中间做了几次单脚跳、双脚跳以外,就是玩 “拼图游戏”“拼字游戏”“骨牌游戏”,学生自是乐在其中,原来一些辅助性的游戏教材,却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角”。
【现象分析】我们常常将“激发运动兴趣”错误地理解成“兴趣至上”,再受“快乐体育”的影响,无论从教材的选择、教法手段的运用和练习负荷的安排上,都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上述案例就是颇为典型的例子,学生乐在游戏之中,殊不知与“跳跃”内容相干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即育体,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教育,其中包括“三基”教育。为此,我们有必要走出“兴趣至上”而忽视课堂实效性的误区,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运动量,加大课堂练习密度,让“三基”训练落到实处。

三、教学过于,课堂纪律日趋淡化

【案例重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热闹”课堂,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都处在热闹之中,两手可以自由摆放,两脚可以随便活动,一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很多,甚至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更有一些“犟头”,不听老师的再三招呼,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样的课堂多了所谓的“”,少了必要的组织纪律性,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去做,“各抒己见”,兴趣所至,助兴而为。
【现象分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叶圣陶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然而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的“”是以课堂的组织纪律性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效的课堂纪律,无限制地,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纪律?我们需要形散神不散的纪律,我们需要个人与集体互动的纪律,我们需要自我调控的纪律,我们需要合作性纪律,我们需要超越的纪律。

四、学法过于作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案例重现】在一节校级体育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行进间运球”,为了突破“行进间运球”按拍球的部位这个重点,新授一开始,老师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行进间运球”按拍球的什么部位?生搬硬套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疏不知这个浅显的问题学生只要稍作体会练习就能总结出来的,当今的课堂教学,像这样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似热闹,但效果甚微的合作性学习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合作性学习有必要吗?
【现象分析】教师有意识地把小组合作引入课堂,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的教师不去考虑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这种合作性学习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才能使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小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目录www.7ctime.com
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