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有效互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82 浏览:106389
论文导读: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是困扰不少一线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寻求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打破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还课堂给学生,添课堂以精彩,需要教师精心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需要教师倾下身子,靠近学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他们不断探求不断提升,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教学流程,在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中循序渐进地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表达。本文试结合笔者今年2月21日在大丰市初级中学初三(6)班上的一堂诗歌欣赏课,来谈谈我对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这一问题的认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节选)
师:好,刚才我们了解了关于杜甫的一些常识。更重要的我们要通过诗人的作品来了解诗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全诗。看有什么需要提出来让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生:“长林梢”中“长”是“高”,读“cháng”,“见此屋”中“见”通“现”。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教师指名朗读。
师:节奏上有无问题?
生:最后一句有问题。应该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好,我们一齐读全诗,请注意读得整齐,声音清晰。
学生齐读完毕。
教师:还不错。我们来体味这首诗的内容与写法。
……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大家说应该怎么读?
生1:缓慢。
生1:低沉。
生:悲伤、悲惨、悲催。
师:(笑)“悲怆”怎么样?(学生会意的笑)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向”怎么理解?布做的被子“冷似铁”,“铁”给人怎样的感觉?“如麻”写出雨怎么样的情状?能不能概括一下这里作者的生活状况?
生:“向”是“将近”的意思。铁给人又冷又硬的感觉;
生:“如麻”是写秋雨又细又密的情状。作者的生活状况很不好:屋漏地湿,被子冷硬,经常失眠。
师:失眠仅仅是因为生活的困顿吗?
生:不是。还有安史之乱给诗人带来的痛苦,诗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
投影:安史之乱中的杜甫。(略)
师:对。社会的动荡不安给诗人心灵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作者潮湿的屋内已经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已经无法安放一颗驿动的赤子之心!
投影诗意解读,学生分学习小组评议,完善自己的译解。
教师朗读最后一小节。
师: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作者的博大情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生:听出了作者对天下读书人生活的关注。
生:听出了杜甫身处困顿、心忧天下的超迈。
生:这里是推己及人、升华诗意。
师:好!推己及人,由自己想到了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这里同学们的理解都非常到位,看来诗圣不缺知音。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里表现的情感与前面比,有很大的跃升?
生:前面的深沉甚至压抑,反映了知识分子命运的悲惨。这里很坚定很激昂。是先抑后扬。
生:前面是叙事,这里是抒情。
生:前面是写现实,这里是表达理想。
师:嗯,大家说到了写法。这里是纯粹表达理想吗?有没有写实?
生:有。有个“呜呼”。
师:诗人还是忍不住叹息了一声。为什么?
学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大笑)
师:是啊,杜甫是贫困的,贫困得让人为他心痛,一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但是杜甫又是富有的,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博大情怀,超越了他的时代,让千千万万的后代读书人流连其间,为之感动为之折服,这就是一个伟大诗人被称为“诗中圣哲”的原因所在啊!
教师多媒体展示诗歌末节翻译: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高大的房子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师:这段翻译怎么样?
学生沉默片刻。
学生:句意准确。
学生:很好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观点,是吧?(学生点头)老师觉得还可以更好。因为诗歌的句子翻译不只是准确就好,这是个前提,因为诗歌语言简练的特点,所以翻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译时除讲究准确,还得考虑形象有韵味。老师点出两处。看同学们能不能做提升?
一是“普遍地庇护(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这句话不够流畅,二是“喜笑颜开”不够生动。你们如果同意的话,我们一起来改一改。
生:前面那个改成“呵护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
师:好!继续!
生:后面的“喜笑颜开”改成“大家都乐呵呵的”。
师:大家都乐呵呵的?在这里有些突兀吧?
生:不好。与语境不合。改成“笑容满面”。
生:改成“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学生兴奋鼓掌。
师:很好。你的精彩改动也催开了我们脸上的笑容。
生:我觉得“高大的房子”一句诗味不够。可以改成“风来了,雨来了,这些高大的房子岿然不动”(学生再次鼓掌)
……
在师生共同感情朗读课文中结束本课教学。
作为一堂诗歌欣赏课,我力求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互动的氛围,并且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功效,从而提升课堂品位,达成有效的教学。归纳起来说,本课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课堂有效互动的良好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课堂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俯下身子,亲近学生,才能让平等和谐的氛围充溢着课堂,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表达呈现多样化,才能很好的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
在节选的课例中,开始的简介作者(课例中从略),以及课堂中有机融入的背景交代,为学生理解诗圣杜甫的人格和情怀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的自由朗读和穿插在课上的多处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师生同读,都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尤其是对诗意的拓展、研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真诚的笑容,循循善诱的话语,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消除了他们课堂互动的障碍。尤其是学生连续说出“悲伤、悲惨、悲催”一连串词语也未能回答到位的情况下,教师未出一语责备学生,而是用商量的语气,笑着给予完善,结果引来学生会意一笑,这种良好的氛围下产生的互动往往是缘于心灵而又契入灵魂的。

二、寻求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互动。

有效的互动应该是让学生得到最好发展的互动,它应该涵盖学生的兴趣、素养、学法等多个论文导读:都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渐次深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课堂提问:布做的被子“冷似铁”,“铁”给人怎样的感觉?“如麻”写出雨怎么样的情状?能不能概括一下这里作者的生活状况?这里的问题一是指向被子的冷硬,一是指向家中潮湿,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同时这里的问题与前后的问题都有
方面,并且渗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节选的课例中与学生的互动涉及到朗读、知意、赏析等多个方面。比如朗读,在本课的安排中并没有一步到位,先是学生自由朗读和指名朗读以及学生的齐读,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读准读齐,并且让学生对相关字音做了辨正,还就朗读节奏发生问题的末句做了音节划分。这样学生自然会读得不错。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借助教师的范读和背景的穿插,交给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拐杖。在诗歌教学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才安排学生与教师一起感情朗读全诗,从而把整个课堂教学推向。这一安排是非常符合当今初中学生的语文实际的,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相比本节课,许多公开课把朗读训练单独安排成一个版块,指望一蹴而就的做法,我以为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可能收到应有的功效。在诗意的理解和赏析方面,本课的问题设计也都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渐次深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课堂提问:布做的被子“冷似铁”,“铁”给人怎样的感觉?“如麻”写出雨怎么样的情状?能不能概括一下这里作者的生活状况?这里的问题一是指向被子的冷硬,一是指向家中潮湿,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同时这里的问题与前后的问题都有着很好的勾连,直通诗歌主旨。如前面理解作者对“群童抱茅”剧烈的情绪反应(课例节选部分未显示),后面对作者生活贫困和精神超迈的理解,都与此关联,使得课堂结构如同行云流水,师生的互动也显得自由顺畅。

三、强化教师在互动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对话的首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因为还课堂给学生就忽视甚至漠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互动中学生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高度往往是在教师有效的引领下达成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那一个,要成为高擎火把领跑的那一个。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有纵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一是在分析了诗人“推己及人”的情怀后,我有意识的提问: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里表现的情感与前面比,有很大的跃升?从而引出了学生一连串的关于诗歌情感与写法的探究,这里不乏学生机智的答问(如学生借用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回答我关于作者叹息的原因),教师也由此转入对作者博大情怀的评析。第二个纵深性的问题是在无疑处设疑的,当学生都认可关于文本最后一节的翻译时,我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诗歌大意译解的原则,并且略举两例给学生分析,于是引发了课堂的又一次精彩互动,带动学生的思维进入举一反三的境界,表达上也更加趋于完善,同时也突出了语文学科和诗歌欣赏这一课型的特点。
当然由于个人主观上的某些因素和初三年级的特殊性,本课的互动形式稍显单一,以师生互动为主,只在一个环节上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发挥同桌互动、四人学习小组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的作用,同时在互动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让互动更加贴切更加灵活更加有效!
韦存和7彩论文网中专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大丰。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