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论语以《论语》谈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56 浏览:158428
论文导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土壤,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密不可分。现代教育受民族传统文化束缚限制太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亟待解决问题,没有文化的革新就没有现代教育的创新。
传统文化 现代教育 创新
一、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从治国安邦到修身齐家,从“为政以德”政治思想到“仁、孝、信”的道德规范,无不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土壤,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密不可分。纵观近代中国历史,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教育变革为条件。同样,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激变与抉择。教育创新的方向、性质、内容一旦偏离民族主流文化的要求,其进程也将步履维艰。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等物质要素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要把握现代社会文化和现代教育的精髓,从根本上真正摆脱民族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文化的创新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亟待解决的因素

1.现代教育倡导的人的个性发展与传统文化中“教化”思想格格不入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孔子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但是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弘扬人的个性原则相悖,是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的丧失。

2.现代教育的化与传统文化中“民本”的思想格格不入

化是现代教育的特性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具现代“”观念的内涵,它仅仅是相对于“君本”“神本”而言。现代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思想的内涵指在尊重人权的前提下,强调个体的独立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那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就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无人格尊严、无人格独立的奴性十足“忠臣”“孝子”“顺民”。这与现代化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造精神,张扬个性、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个性”的自由与解放背道而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少的基因,集权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它不仅成为中国社会无法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也将影响并拖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

3.现代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礼教纲常格格不入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实施现代化教育基本要素。人的创造精神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确立,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标志。“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所为异端,我相信《论语》所讲的都是些不符合那些封建礼教纲常的思想。它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自己的东西,否定人的自由,扼制人的主动创新精神。因此,培养的人缺乏独立自由的人格和尊严。孔子强调“和为贵”,但是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森严等级,都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精神极不相符。

三、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对中国文化来说,现代化包括了许多陌生的因素”。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培育以现代化教育为先导的现代文化观念的土壤与养分,让现代教育深深植根于现代文化肥沃土壤之中。

1.培育科学精神,丰厚人文内涵

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其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人文精神厚实,科学精神薄弱,科学的理性精神始终受抑制的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的设置上却是重儒家经典,尚科举制度,轻科技理性,缺少对现代教育的文化支撑力度,并直接影响教育转型时期张扬科学精神与科学论文导读:
能力的文化氛围的建构。实际上,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真谛。

2.促进文化交融,推进教育创新

文化交融是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当下中国正处于相当开放的时期,不管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方面,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都处于历史最多阶段。”无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互相融合,才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教育向现代化过程,必然是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的多元思想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论争、冲突与碰撞的过程。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应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的包容精神,“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科学态度,“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价值标准,都是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创新,通过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精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处理上,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追求,而不是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价值取向;没有现代化教育的诞生,民族文化传统将毫无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