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中学语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五结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2 浏览:16145
论文导读:任务、达12下一页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结合”:感性感悟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整体感知和重点品读相结合、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和媒体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分析,得出这五方面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的结论;而这一结论的得出,有利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向各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领域的深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1003-2851(2013)-01-0016-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把握好每个教学要素间的关系,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其实关键在于教学环节设计要有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就体现在诸如对感性感悟与理性分析、整体感知与重点品读、目的和手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以及媒体与朗读等因素的正确处理上。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感性感悟和理性分析相结合

语文教学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离开学习者自身的深切感悟和体验,语文课堂就变成一潭死水。在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做的是理性分析、下结论以及让学生记录结论,而最难做的是引领学生感悟、感受,让学生在品味中有所收获。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语言学习,是对语言品味、品读、感知、感悟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因而一定要把感性感悟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同时,更注重感悟。感性感悟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整体感知和重点品读相结合

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对一个文本进行体验式的阅读理解,其基本思路应是对文本现有一个总体认识或感悟,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品味。但有些阅读课的课堂设计却无视这一规律,不进行整体感知就直接进入段落的学习品味或语言练习。这样,学生的个人理解便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写作感受的目标指向。这样的课堂设计既没有真正完成整体感知,文段研究又不立足文本及文本主旨,其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应是首先正确或基本正确地整体把握重点文段的研习,这样的研习既要有一个基本原则,立足于文本,又要有明确的指向,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整体感知和重点品读相结合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三、目的和手段相结合

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这是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个共识。但何为目的,何为手段,在一些语文课上出现了颠倒。例如,因为要体现合作探究,教师便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成效如何,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必须有这样的安排,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作法。课件(包括板书)的使用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自从有了新科技,大家似乎达成共识: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不能离开多媒体课件,以致有的课堂离开多媒体就不会上了。其实,所有的课件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只能是而且永远是手段。有的课件就是显示问题及答案,对学生来说,后面的讨论便没有多大意义,老师迟早要公布答案的。这种预设性让课件束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主动学习。因此,只有教学目的和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以便为达到教学目的提供保障。

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在当前的教育界这样的观点似乎已深入人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角色往往出现错位,具体表现在:教师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本来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教师却包办了,或者不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去做。比如,有老师上课一开始展示的便是“教学目标”,下课最后一句话是“这节课就讲在这里吧”;是“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是“讲”到这里而不是“学”到这里。这不是简单的措辞问题,而是教师的理念:课堂环节设计不是从学生的学出发,而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这节课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也恰是课堂师生错位的根源所在。教师的越位首先体现在教学的预设性太强,心里只记着自己既定的教学设计,问题及答案都在课件上显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的“学”作为中心,以致语言学习、散文意境品味严重缺乏。相反,教师缺位也是随之伴生的另一个问题。学生需要点拨指导的时候,教师却不能及时地点拨,或点拨乏力甚至无力。这样就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了。

五、媒体与朗读相结合

多年来笔者一直认为多媒体使用要恰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一切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论文导读:
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但自从有了课件,板书便被冷落了,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课件上的所有文字都是呆板的,哪怕是艺术字,因为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才有精神气,哪怕字是笨拙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有潜移默化之功效,学生写字大多是跟语文老师学,没有了板书,这种教育资源便在课堂上流失了。另外,精心的板书犹如课眼,使整节课有了骨架;又如画龙点睛之笔,使整节课有了神韵。另外,以前老师重讲,学生读得少。针对这一点有人提出,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语文课。于是课堂上多了读书声。在语文学习中诵读是必要的。它首先是手段,是品味语言、理解文本的手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无论哪种类型文本的阅读都离不开诵读。其次,诵读也是目的,如诗歌教学,教会学生诵读诗歌应是目的之一。所以说诵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为诵读而诵读,使之流于形式。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语文实践活动:诵有层次,读有目的,以读为中心串起所有学习环节,这才是有价值的读,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读。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感性感悟与理性分析、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主体、媒体的使用与学生的朗读体会相结合,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