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中学生地理教学中学生时空思维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13 浏览:134146
论文导读:
中学地理课,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存在地域性特点。掌握区域性特点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利用地图等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从而找出事物的时空分布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分布规律(趋势),并把这些规律用于对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有预见性的规划,这也是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因此,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对学好地理必不可少,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一、什么是时空思维力

1.关于学科思维。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评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每一门学科的思维能力,除具有思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维活动的共性外,还因其知识对象的特殊性,具有思维活动的个性,形成了某一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中学地理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表现在学生的时空思维力上。
2.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思维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区域性、空间立体性的特点,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思维基础,这个思维基础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时空思维能力。
3.时空思维力。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与培养是建立在地理时空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地理思维就是遵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认知的过程。
地理思维的空间性是指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对地图有明显的依赖性。时空思维力正是在思维的空间性基础上的时间延伸,二者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时空思维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1.时空思维力的培养是学习地理的核心之一

在地理学习中,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是否进行有效的时空思维。纵观地理学科中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时空思维力异常敏捷。如:德国博物学家魏格拉从世界地图上的大陆、海洋轮廓的思索,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所以笔者认为,时空思维力的培养应是地理学习的核心之一。

2.时空思维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理学习其实也一样,并不是越学越厚,越学越多,而应是明理后融通之,只有真正消化吸收了,才能心领神会而“厚积薄发”,这都决定于学习者的思维力水平。研究发现,人的知识之所以难以实用,不是决定学得多或学得快,而是决定于融会贯通的程度问题,任何事物都含有宇宙本身的深奥妙理,关键看你能否迅速解码,而地理学习中的解码能力则决定于地理时空思维力。

3.时空思维力是摆脱地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有力保障

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思维的创造性,要建立起一种固定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动态转换机制,这样就不会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知识概念。而这个基础就是学生的时空思维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并思考是否有突破旧知识的可能,以一种评价知识的心态,做好再创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三、“立体与平面”互动、“动态与静态”互动,触类旁通,有效提高学生的时空思维力

在教学中,根据地理知识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会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地理的时空思维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即“立体与平面”互动,“动态与静态”互动。
1.强化读图用图训练,提高地理图像的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以图释文,图文互换,建立空间概念。这样形象直观,既能引起学生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加强读图用图的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图像的理解力是提高地理时空思维力的关键。
但是,由于地理图像蕴含的地理信息量大,时空交错性强,增加了学生形象思维的难度,使许多学生望图生畏。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图像分析综合法、图像组合叠加法、图像比较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地理形象思维模型,建立起一定的形象思维体系,养成在头脑中为每个地理课题建立可视图像的习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现象和学习过程中涉及时空的地理问题。养成探究精神,事事留心,力图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中所折射的地理本质。如:学校旗杆一天之中或一年之中,影子长短和指向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变化根源,进而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地理事物变化。
3.在学习中养成密切的科际联系。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时空思维能力,从而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并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