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深入朗读文本与精彩语文课堂生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02 浏览:94562
论文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何为精彩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评价标准和现在的评价标准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强调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语文课程标准》的观念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提升,那么语文课堂的呈现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的呈现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只需要教师把对文本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再反复记忆就可以达到要求了。可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目标来看,精彩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课上能很好达到以上要求的方法莫非深入朗读文本了。下面笔者将以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以上观点。

一、深入朗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

笔者在这个部分想说的是精彩语文课堂为什么需要深入朗读文本。有很多文章对学生的朗读形式进行了叙述,而对这一问题一般都是一带而过,因为大家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没有从根本上去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学习的过程。接受学习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语言的产生实际上是群居的共同生活的个体互相交流经验传达情感的一种共识,这个共识是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熟练掌握这一“约定俗成”的过程,它应该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比如我们学习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其传达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还是约定俗成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那么,主体应该怎样才能把他人的经验掌握、占有、吸收和转化呢?这个过程首先是掌握和占有,然后才是吸收和转化。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做的实际上是带着学生去掌握去占有,然后帮助学生吸收和转化,让学生展示他的转化结果,并纠正他们在吸收和转化中出现的最基本的常识性的错误。整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占有。想要这个过程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入朗读文本了。
深入朗读文本对于语文学习有怎样的意义呢?和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传授的已经不是文本的本义,而是教者对文本单一的、狭窄的理解,已经脱离了文本的本意。比如,我们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就会教给学生一个直接的简单的结论: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可是如果认真引导学生去朗读文本,当学生读到“于是每个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向上空喷着蜿蜒如蛇的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重复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他们自己能读到一种人之常情,这种常情并不会因为政治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而这种体会需要建立在学生深入朗读文本和教师的适度点拨的基础上。

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深入朗读文本的兴趣

对一段文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学生学习语文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比如,我们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的过程中,以“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段文字为例,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朗读文本呢?

(一)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要求让学生朗读课文,仅仅给出朗读的指令,并要求学生按照指令完成任务,这样的结果容易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学生只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能以小问题的形式加以引导,对于学生边读边思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像对上面的那段话,我们可以提出“这里的人称代词分别指代谁?”这样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可是却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然后继续提问“为什么韩麦尔认为法语是他们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相对于第一问题这个问题又深入了一层,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接着再提问摘自:7彩论文网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韩麦尔为什么这样说”,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一些小的问题的引导可初步激发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也可使学生的朗读一步步深入下去,并且老师并没有代替学生去理解。
(二)适当变换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只是关注了文本和文本意义之间的直线关系,而没有考虑到文本的全部外延,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能专注于对文本的唯一理解。为了拓展文本的外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语音、语调、语气中想象文本的外延。比如还是对于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我们可以给这段文字配上一段激昂的或者低沉的音乐,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去体会,在不同音乐的氛围中学生会对文本本来的意义和它的外延有独到的见解。我们还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录音范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形式的变换避免了学生的机械学习。

(三)适当修改文本,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课文讲课文,就课文学课文,这样的结果是不能调动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适当修改文本,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比如同样对于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它适当修改,比如可以改成“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在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的今天,好好地学习我们的语言,是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风采的最好的途径”。可以由老师修改,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修改,这样的修改学生是喜欢参与的。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