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语文远离“伪创新”,语文阅读更精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58 浏览:14315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就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和变“唯师”、“唯书”为“轻师”、“轻书”两种典型的“伪创新”教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树立素质观、激发求知欲、追求开放式的远离“伪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教学;“伪创新”现象;对策
1992-7711(2013)19-074-1
“伪创新”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理论指导,缺乏成功的创新教育经验借鉴,缺乏必要的教学反思,为创新而创新所导致的创新教育失效或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教学行为。下面就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典型的“伪创新”教学现象谈一谈自己的拙见,同时提出了远离“伪创新”的几点对策。

一、两种典型的“伪创新”教学现象

1.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一个大转弯,把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堂课45分钟,教师不停地提问,往往不管提问本身有无必要,一律以问代讲,以避免“满堂灌”之嫌。而且有时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又随口提一连串的问题,结果弄得学生无所适从。这种碎问碎答的“满堂问”教学,初看起来似乎启动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是对“满堂灌”的革命。但是由于教师频频提问,问题转换之快往往令学生应接不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问题难度加深,学生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回答不达要求,成就感便逐渐减少,而本来敏锐的思维也不由得麻木、迟钝起来,探究问题的热情最终不得不以敷衍来替代。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意识丧失自不必说,更为可怕的是,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肤浅化、幼稚化、平庸化,绝无创造性可言。
2.变“唯师”、“唯书”为“轻师”、“轻书”。“唯师”、“唯书”导致的是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学生的思维的定势化,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追求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唯师”、“唯书”为“轻师”、“轻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轻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盲目省去必要的知识传授、点拨,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课内外知识进行广泛研究、占有、积累,不注重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鉴别吸纳与扬弃,只是一味鼓励学生“创新”。但结果却是“创新”失去了监视的知识做根基;“求异”又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依据。这说明“轻师”、“轻书”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犹如放飞天上的风筝,一旦断了线,便不知东西。

二、提出远离“伪创新”的几点对策

1.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素质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传统阅读教学正是规范地按照这样的古训授给学生知识,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教师多致力于“讲清讲明”,学生多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的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而今,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它是一种依据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宗旨,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智慧,注重塑造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针对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和创造,“寓教于乐”,培养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授人以渔”才是学校教育应发挥的社会职能。
作为一个新型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明确当前课堂阅读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把这一思想渗透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2.激发“创新”的动力因素——求知欲。创新能力系统中的个性品质要素包括创新的动力因素,而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事物产生好奇心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探究的冲动。中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因此,我们要利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追求“创新”的教学形式论文导读:

——开放式。按最基本的理解,创新是在开放的背景中对事物或者事理的一种新的追求。在某种程序上讲,开放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过去的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少,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乏味,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存在“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其实阅读教学中师生与生生的交往模式有许多:如教师与个体;教师与小组;教师与班级;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班级等等。
在这些交往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而充分的信息与人际交流,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间接也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成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来个小题大做,组织学生进行“三论”,即:讨论、争论、辩论。教师灵活地应用“三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了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
我们在这儿说的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性的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①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是以假设解决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的思维过程。②把眼前面对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从而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材料,寻找现成的答案。③在思维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活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