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4 浏览:12611
论文导读:,配以“舞女”简笔画,引导学生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想象月下荷塘美景妙处。如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看着挂图展开想象,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自然理解了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也就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的精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技巧展现美的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以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呢?

一、通过美读,展现课文的韵律美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认为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美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领悟到作品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容,它的作用有时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如《荷塘月色》第4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博喻的句式特点、叠字叠词的运用,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内心充溢着对自然美的真心赞美,读出月色下荷塘的那童话般的美。轻轻一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再一声“层层的叶子中间”,读到“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声调可提高些, 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感,读出课文的意境。同时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调给学生以引导,调动他们的审美想象,充分展示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流水、月色的和谐美,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趋于完善。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充满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的内心颇不宁静的情感氛围中。既提高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发挥想象和联想,填补了作品的空白之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化了教学内容。

二、创造情境,欣赏课文的画面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画面,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发情感,体会意境美,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先放录音,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在鉴赏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时,出示挂图,配以“舞女”简笔画,引导学生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想象月下荷塘美景妙处。如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看着挂图展开想象,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自然理解了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也就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的精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推敲、揣摩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品味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之情。最后让学生微微闭目,凝神静听配乐朗读,遐想那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中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美,也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了认识和情感基础。

三、比较分析,感悟课文中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课文中描写或塑造的各类人物所表现出的美的灵魂。海涅说:“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物心灵更美好的东西。”在学习叙述类文章时,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设计问题,“在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喜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有的喜欢精明能干,却惯于玩弄权术的王熙凤;有的喜欢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卓然独立的贾宝玉。在讨论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这些典型的人物,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与他们自己进行对照,激励他们敢于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使其人格发展过程更加完善。?

四、联系生活,领会课文中的意蕴美

作者为了造就更高的境界,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常常在作品中将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有深刻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态上升到领会形象的内在意义。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蕴丰富,前几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形象画面。这幅画面是由九种单一物象所组成的时空结构,这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在苍茫的暮色中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上面架着小木桥,不远处有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只有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走去。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时候,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心灵深处,触摸到旅人的旅途艰辛和寂寞、孤独、悲凉的愁思。这就是对包含着作者内在情感的作品形象和深层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诗歌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蕴,将学习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达成文道统

一、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总之,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课文特点,挖掘审美因素,探索更丰富的教学形式,选择“美”的教学手段,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追求完“美”的教学境界,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其美,领会其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汪洋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