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课堂点睛之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7 浏览:6125
论文导读:
【摘要】语文课的导语设计旨在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导语的设计要避免脱离教学内容;避免枯燥;避免冗长;应以学生为核心。其方法多种多样有故事导入,引趣导入,想象导入,导入,思路导入,悬念导入等,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教学相融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兴趣
1009-5071(2012)08-0146-01
良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的导语才是优良的教学导语?也就是说优良的导语应该具有哪几个特点呢?在多年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优良的导语应具有导控性、指向性、新颖性和精炼性。根据导语的这四个特性,去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诱导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故事导入法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2 引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学生就会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如《赠汪伦》可运用如下导语:“话说李白当年辞官离开长安后,于持御赐金牌漫游全国各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农民,想请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中说他们的那个穷山村有“十里桃花”、“万里酒店”。其实那里只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板姓万。后来李白真的来了,当知道汪伦同他开了玩笑后,是否生气呢?那就请读一读《赠汪伦》吧!这么一说,学生听后出现洗耳恭听的态势,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轻松的基础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3 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4 导入法
“”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5 思路导入法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思路,常常要针对文章用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思维等,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轨道,这就是所谓思路导入。如我在教《北京立交桥》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刚学过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它用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准确而严密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桥的文章——《北京立交桥》。同是写“桥”,但两篇文章的体裁、表现方式却不同。《北京立交桥》它主要以记叙的方式报道了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 这样一导,很快就把学生的思路由说明引导到记叙上来,学生的思路与文章的思路及教师讲课的思路由导语统一到一起来了。
6 悬念导入法
根据学生求知强的特点,在导语中设置一定的悬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欲求答案中学习新知识。如我为《死海不死》一课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在《世界地理》课中学过不少的“世界之最”,其中有一个世界最咸的湖泊——死海。关于“死海”,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大自然的杰作——《死海不死》。我们乍一看题目,好像矛盾,为何叫“死海”呢?又为何“不死”呢?这样导入,三言两语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迅速进入接受新知的最佳状态。
由此看来,一堂语文课中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当然以上所谈几种形式的导入并不相互排斥,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渗透。
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主体过程,不允许占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占时间,语言不精炼也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逆向心理。因此导语必须是精炼的,一则好的导语,就要“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击中学生心理,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作者/余文森,吴刚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主编/马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