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网络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66 浏览:12679
论文导读:可以接受到天南海北的知识,也更加多元化地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三)网络交流因为没有了身份的障碍,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真诚更加平等地交流网络社会兴起初期,有句名言:“互联网时代,没有知道电脑那头是只狗”。这句话虽然夸张,但是形象地揭示了网络社会中对参与者身份的无限制。而青年学生也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这一特性
【摘 要】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年来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一直是大学生。面对变化万千的网络社会,多数大学生坚持了坚定的立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而不乏学生被骗、被煽动,做出了一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些伤害国家、伤害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情况必须积极应对,引导青年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积极面,推动自我成长。
【关键词】主动参与;自我发展;轻信;成瘾;价值体系
3G网络的热度仍在燃烧,2013年9月4G牌照即将获批的新闻已经街闻巷知,也就是说4G网络时代即将到来。而移动等通讯公司的4G牌照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如手机、平板电脑上实现随时随地以每秒100M的速度浏览新闻、发表意见。而4G网络的超强覆盖能力,更可以预见网络社会这张“网”的潜能。
回首我国二十年网络的发展历程,随着网速的提升,各种平台的不断开发,BBS、贴吧、微博、、微信、邮件、各大视频网站等等越来越多的渠道,让人们以话语、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传播自己的观点。而这支队伍的主力军和受众就是大学生,这就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考验,也为下一步思想政治工作的走向提供了深思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下的表现和理由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以主体的姿态来“垄断”社会消息来源,经过了相关从业人员的编辑、挑选甚至是观点的提炼,以完整的带有倾向性的方式向受众传达。而网络社会则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发言、人人可以分享的模式传播各种消息,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凡是投身到这种文化中去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跟网络文化融合在一起,不仅接收他人的信息,同时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心理发展阶段的“准成年人”,在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社会,表现的可谓忧喜参半。

(一)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敢于发出独立的声音和独立的深思

网络社会的演变趋势,正是消息来源的不断膨胀,而相比较过去大学生了解塔外的手段——电视、广播、报刊的传统媒体手段,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更快地接触到各种消息,并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社会舆论对80后、90后纷纷质疑,认为这是过度张扬个性、丢掉传统的一代,然而,近年来国家的大小事务上,我们总是能看到青年学生勇于承担、独立深思的身影。近年来在、玉树地震等重大的国家灾难面前,大学生通过网络呼吁祈福、捐款,通过视频、歌曲制作等各种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对灾区的支持,并通过网络组建救援团奔赴灾区,奉献自己的力量。网络在这个时候,被青年人充分利用,发挥了其巨大的社会覆盖能力。

(二)更加地表现出创造性和自我发展意识

随着网络社会规模的扩大,信息大量的传播,教育变的无国界,也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平台,而且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的选择主动去学习一些网络课程。目前网上很多名校的公开课资源非常好找,比如说耶鲁、哈佛等金融、心理学等课程。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不再单单被动地接受课堂上和图书馆里的知识,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可以接受到天南海北的知识,也更加多元化地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三)网络交流因为没有了身份的障碍,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真诚更加平等地交流

网络社会兴起初期,有句名言:“互联网时代,没有知道电脑那头是只狗”。这句话虽然夸张,但是形象地揭示了网络社会中对参与者身份的无限制。而青年学生也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这一特性,能够更加真实、真诚地去面对自己;而且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网络社会通过微博、、邮件、论坛等方式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隐私,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去交流,他们也愿意在这样的方式下主动去接受正确的引导。
虽然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积极主动和平等意识,然而,不可否认,由于大学生仍然是“准”成年人,处于心理成熟的前阶段,在面对网络社会的复杂性,确实也存在很多理由。

(四)轻信传言、易被鼓动

网络因为其传播消息的便捷性,存在恶意散播谣言,甚至部分境外势力,通过网络散布不实消息,抹黑党和国家形象。而青年大学生是热血的一代,热血的反面就是容易被利用、容易被鼓动。所以才会出现,被网络上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参与一些件,或者不加甄别消息来源,不断转发一些不实传言,让谣言无限被放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甚至有个别大学生为博出位博个性,故意制造一些不实的轰动话题。

(五)轻信他人、易受骗

网络社会因为对身份认证的低门槛,导致大批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经常会有这样的案例发生,网上交友不慎,被骗财骗色或者铤而走险加入犯罪团伙。而该案例在大学生中非常多发,近年来各个高校几乎都有出现某学生因为轻信网友被骗等各种安全案例。

(六)沉溺网络,易成瘾

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关的网络软件和规定来制约网络、暴力等信息的泛滥,并加大了网络管理的力度。然而网络社会信息的浩如烟海,让管理难度增加。同时从网络暴力、中牟利的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大打“擦边球”,通过网络游戏或利用技术手段伪装信息,传播暴力信息,让自控能力比较薄弱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投入了过多精力和金钱,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歧途。

二、网络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开展

面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喜忧参半”的表现,不难得出这种现象出现的理由。首先是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仍然需要学校及社会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其次部分以利益为导向的媒体、公司无底线的商业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理由,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发出正确的网络声音之外,塑造更加文明、理智的上网态度和行为。

(一)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网络社会

面对网络社会舆情复杂的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论文导读:吁网络相关立法进程持续细化目前网络社会存在部分媒体、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无底线地发挥网络的负面影响,传播、暴力,通过程式设计等方式,诱导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沉溺其中,为其投入大量精力、金钱,荒废学业,甚至导致家庭负债;同时另外个别别有用心个人或势力,通过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资料由论文
引导大学生持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舆情,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甄别能力和视野高度;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面对错误的网络舆论和个别极端案例作出正确判断,端正自己的价值观,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发出自己正确的声音,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社会的正能量。

(二)加强日常心理辅导,及时关注特殊情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触角的覆盖面,通过飞信、、微博等各种平台,将心理辅导延伸至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去设立正确导向的网站,如班级微博、党小组微博等丰富平台,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学生党员先进事迹以及时政大事,为大家提供更多接受先进思想、正确思想的平台,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正确的舆论洪流中去。
同时在加强日常心理辅导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态度的转变,顺应网络社会平等意识,以对话、沟通代替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积极关注学生特殊情况的发生,及时引导出现受骗苗头的同学回归正途,并帮助其正确看待网络信息。

(三)呼吁网络相关立法进程持续细化

目前网络社会存在部分媒体、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无底线地发挥网络的负面影响,传播、暴力,通过程式设计等方式,诱导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沉溺其中,为其投入大量精力、金钱,荒废学业,甚至导致家庭负债;同时另外个别别有用心个人或势力,通过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散播谣言等方式鼓动大学生参与非法组织,进行非法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苗头,进行遏制和教育之外,也必须积极呼吁网络相关立法进程持续细化,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无良媒体、商家的非法行为,杜绝谣言来源,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网络社会还在不断膨胀发展,它的包罗万象为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但是也必须看到它给青年学生提供的更便利的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社会的“触角”,拓展我们工作的阵地,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网络社会下能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汪頔著.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1月第1期.
[2] 张再兴著.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3] 周如俊,王天琪著.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
[4] 范笑仙,刘东锋著.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
[5] 胡钰著.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策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 杨泽宇著.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策略[J].云南高教研究,200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