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导学案模式下开展有效课堂交往探究-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60 浏览:16344
论文导读:,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拔、引导,依靠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可以有利于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创设和谐、温馨、融洽、共性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焦灼的课堂交往心理需要首先得到满足。2.问题设置探究性的原则。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摘 要:依据新课标精神,在导学案模式下进行有效的课堂交往、课堂交流被实践证明是非常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新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的教学形式,它旨在强调借助导学案引发师生、生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较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要发挥与提升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教学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切实使用好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模式;有效课堂交往;课堂交流
1992-7711(2012)16-018-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被重塑。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许多学校的青睐。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而这些都离不开师生间、生生间和谐的课堂交往、课堂交流。我们认为的有效课堂交往应该是:在课堂交往中,师生、生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较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交往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堂交往的整体效益。依据新课标精神,在导学案模式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交往被认为是非常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新形式,它旨在强调在借助导学案引发师生、生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较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进而影响了课堂交往的有效性:
误区一: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前者为显性目标,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的显而易见的行为,是具体的、可测的、易评价的;后者为隐性目标,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它是难测的、抽象的、不易评价的。显性目标固然有利于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却会束缚人的行为,导致机械性,表现为“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其他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智慧活动的问答,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空壳”现象。这种交往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智慧活动构成挑战,因而也不可能触及学生思想,达成的情感与德育目标。
误区二: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应该采取分层次设计,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与少部分的优等生交往,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垄断性。交往对象的垄断性使得交往机会被垄断,同时这种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语言表达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几乎垄断了教师的积极语言,真的是“爱不完”,而弱势群体却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语言,简直是“恨铁不成钢”;学业成功的学生即使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有疑义的问题教师也乐于倾听,并能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以鼓励;对学业失败的学生,教师倾向于专制、否定和控制的语言表达,很少给予耐心倾听。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他们成了教室中的“自由游民”。这些差生在课堂里处于何种地位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但这种划分对他们的伤害却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这些行为都造成了课堂交往无法有效的进行。
误区三:在导学案使用和课堂学习中容易导致的两个极端就是: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第一种情况就是把导学案当成了传统的教案,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主宰课堂,对那些本应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代之以讲,认为对于“导学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情况表现为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独学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没有达成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两种情况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真正开展真实有效的交往而使交往显得非常做作,交往的双方无法满足各自的期望与需求。
误区四:导学案是一个既有预设又要考虑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应该留出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和动态生成的空间。但是在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案观念的影响,不考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不进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情调查,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或者无视生成、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导学案。这种课堂交往方式往往容易让学生被动无奈,消极地认为“全是书本说了算,老师说了算”,无法做到心服口服,产生共鸣。
为了能够避免陷入这些误区,提高课堂交往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好导学案

一份精心设计的优秀导学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是整个课堂交往活动能否成功的基本保障。所以要使设计的导学案达到提升课堂交往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导学案的设计应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应信任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拔、引导,依靠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可以有利于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创设和谐、温馨、融洽、共性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焦灼的课堂交往心理需要首先得到满足。
2.问题设置探究性的原则。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设计指引学生自学的内容。导学案自学内容将知识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设计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寻找方法和规律,得出结论,掌握新知。在探究发论文导读:
现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频繁的课堂交往,相互影响与制约很强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发现的乐趣,在自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形成和方法的形成及情感的升华,不至于使课堂交往流于形式,无实效性。3.问题设置梯度化的原则。问题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防止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的“奴隶”。在选择交往对象时,要从整个“交往场”的效应来考虑,根据话题或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价值选择交往的对象,要使自己的话题在交往场中得到放大,形成共振,提高课堂交往的有效性。

二、科学使用好导学案

为使导学案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发挥其在新课改中应有的作用,将其作为课堂教改的重要载体和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在使用上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交流是导学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善于交流。有效课堂交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交流主体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的以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体认主体自我内心发展为交流任务的教学活动。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是各不相同的。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分组讨论,师生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变活,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分组要考虑各类层次的学生。还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当问题比较简单时,可选择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很容易达成共识,可节省不少时间。对于难度较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交流,再进行师生集体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教师的作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交往效果会显著提高。
2.在课堂展示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谁来展示、展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示什么、怎样展示”。学生是课堂展示的主体,但是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点拨、评讲、追问、小结,使学生展示的问题向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延伸。毕竟学生因其知识结构和基础的限制,思考出来的东西还是具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在学生展示之前做好预习指导,做到心中有数,把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到位,防止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影响效率。同时,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成果,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展示的快乐,尽快掌握展示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地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生成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此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通过与学生进行课堂交往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这样才能使课堂交往更具有价值和效果,使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