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逆反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策略探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36 浏览:16857
论文导读:
逆反心理,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学生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者仍旧保持原来的态度。它是一种情绪厌烦或对立状态,是人在情感上的反感或烦闷的体验。逆反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一切心理过程一样,都有共同的生理基础,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对抗心理状态。学生有了这种对抗心理,对教育教学的内容都会产生障碍意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语文教育教学为什么不能使学生达到“心驰神往”的境界呢?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逆反心理,推究它的多方面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
内因,就是指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这是决定语文教育教学是否能够有效的根本原因。较常见的有三种:
1.好奇心
青少年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青少年学生单纯、幼稚,所以往往错误地认为越是被否定、被禁止的东西,内容肯定是新奇、独特、有魅力,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占有、了解它。这时,如果教师对他们的某些兴趣、爱好一味反对、禁止而不加解释、分析和引导,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青少年喜欢阅读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和琼瑶、岑凯伦等的言情小说,假如教师不是耐心地时行说服教育引导,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予以否定没收,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于是乎学生就由公开转入“地下”偷偷地阅读,产生更为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一部好作品,有时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对那些有点“毒素”或有消极作用的作品,也不需要视如洪水猛兽,一概否定禁止,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辨别,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清好坏,消除毒素,剔除糟粕,吸取精华。鲁迅先生说得好,让青少年到动物园里看看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以增强对老虎的认识力,还是必要的。我们积极主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有点毒素或有消极作用的作品,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辨别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因此,正确对待学生的好奇心,是搞好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实事求是,不要训斥命令、哗众取宠,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辨别是非,也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讨论、评价以提高认识。
2.自尊心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强烈。如果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而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尊心越强,则心理上的反抗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充分考虑,正确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如对待当今中学生中很敏感的问题:中学生在机体生理方面,成熟早,发育快,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变化。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历,缺少正确的科学知识以及理智的思考,使他们对早恋的认识,呈现出复杂的心态——群体、从众、愉悦、爱美、逆反、探索、尝试、虚荣等心理动因激发了他们的早恋。对此,我们应该承认和充分肯定他们的青春情感是健康、美好和合理的,而不是低级、庸俗和的。正如大诗人歌德在诗中所赞:“哪个少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但我们要明确是不赞成、不支持、不提倡早恋。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中学生早恋除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外,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因此,慎重地讲清理由,让青少年学生自然地接受是非常重要的。

3.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或。人的动机就是由其需要所激发的,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标;也可以说,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俗语说“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糠还是糠,蜜仍是蜜,它们的味道并没有改变,所不同的只是人的生理需要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变化。万事都依青少年学生,反而会使之散慢,走上歧路,而过分的苛责,也会使之消极抵触,这都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
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也具有动机作用。需要的满足与否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从而激发起某种动机。如当学生对某事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接近,这就是情感推动了学生自己的行动。认知也有动机作用,因为认识外界事物,了解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认识需要,这种认识需要会发生动机作用。如当学生对某个事物只有初步认识,由于对它具有兴趣而想进一步了解时,都会推动自己去认识它。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对症下药,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外因
外因,这是由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某些原因而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它是语文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学生(内因)而起作用。
我们语文教师要教书育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必须努力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深入研究“文道统一”。由于“左”的观点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自己也以为语文是“纯工具”,而思想教育则像清朝的遗老遗少一样顽固可笑。如今,“教文”重视了,可“育人”却尚未放到足够重视的位置上。所以,要克服这个问题,首先,应克服教师自己头脑中的逆反心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凭借语言文字来讲思想政治内容,凭借思想政治内容来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明确语文不是系统讲授政治理论的学科。语文课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比较零碎的,不是直接阐述观点,而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政治思想内容,并努力使之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还要掌握和运用辨证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情感,掌握知识,促使世界观的形成,原创论文www.7ctime.com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认识教育教学不能只有空架子,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离开学生的实际情况,乞灵于架空的说教,是不能达到目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管理,将会扼杀学生求知真理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注意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情感是行动的动力。马克思说:“、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通则理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使之与社会需要协调统一,有的放矢。换句话说,只有跟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自觉接受,并自然地纳入自己行动的轨道,达到“内化”的结果。
第四、改进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变封闭式的“灌”为开放式的“导”,变单一的正面“灌”为理、情、法相统一,变单渠道为多渠道诱导,变教育与教学相分离为相到渗透的整体教育,因文而异,因体而异,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有效方法强化教育教学,使学生善于听、乐于学、欣于行,如暖风之解冻,如春雨之润物,在兴趣盎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信息,可以直接及时地通过练笔、周记、作文、讨论、演讲、辩论等途径反馈出来;教师应通过这些“晴雨表”及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和思想的“曲线”,使之有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力论文导读:良的消极抵触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可接受性。因此,使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上一页12
,减少失误,振奋精神,提高主观积极性,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繁荣,但人们的思想却复杂了,歪风斜气也在迅速蔓延,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造成了非常不良的消极抵触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可接受性。因此,使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