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良知牟宗三历史哲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91 浏览:117517
论文导读:
摘要:牟宗三被誉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经历了“会通中西、援佛入儒、归宗儒学”的学术心路。哲学是关于人生的追问,生命是人的本真有着模式,历史是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所从,历史哲学就是关于生命实践的追问。牟宗三从文化生命解悟历史,主旨在于疏通中国文化生命的大动脉,挺立儒学的主体性,解析历史进展的事理与情理,为中国历史作一个哲学深思。在历史本体上,牟宗三认为观念形态是民族的“文化形态”之根。历史进展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就是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历史历程、历史事件;一条是暗线: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历史精神是个人生命、民族生命、历史生命的综合概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原创精神的民族,文化生命是民族的血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理由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孔子仁心德慧的通体精神、孟子的道德主体挺立精神和荀子知性主体的彰著精神,为中国文化生命的大义。牟宗三把中国历史精神归结为综合的尽理精神和综合的尽气精神。中国历史是综合尽理精神的凝练,综合尽气精神的高扬,是文化生命的流淌。综合尽理精神是“精”,综合尽气精神是“气”,文化生命是“神”。分解的尽理精神是西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分解的尽理精神“尽”的是具体的概念,综合的尽理精神“尽”的是心性之源,即存有即活动,具有创生性,所从可从生生不息。牟宗三“剥蚕抽丝”地概括出历史的基本精神。“综合的尽理精神”开出了超越的理想,“综合的尽气精神”开出了生命的健旺,“分解的尽理精神”开出了科学与政治。这三种精神为人类历史注入了生命活力。在历史进程上,牟宗三认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是从儒家为主流所决定的一个文化方向和文化形态。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孔孟荀的儒家思想虽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却彰显了通体的光辉。楚汉的天才时代,展现综合的尽气精神。西汉是理性超越时期,东汉是理性内敛时期。历史是文化生命的曲折承续。在历史动力和主体上,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向上的心”是历史进展的原动力。牟宗三重视政治法律变革对历史的促进意义,他认为政治法律决定经济形态。他主张“道德的向上的心→政治→经济”历史推进方式。关于历史进展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一方面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同时,又指出政治家和伟大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历史的社会形态上,牟宗三按照政治法律方式,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共产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牟宗三把政治分为贵族统治、君主专制和政治,历史进展是不断进步的历程。在历史规律上,牟宗三认为天下兴亡治乱,各有常势,历史进展总有一定规律。第一,以体现模式上看,中国的历史可从说是一治一乱的循环史。第二,以体现形态上看,历史进展是文化生命的曲折承续。牟宗三选定“文化生命”作为历史探讨的因子,使历史活了起来。中国历史文化是“从理生气”,遵循“大河向前流”规律,虽弯弯曲曲,但奔流不息,不会断灭。西方历史文化遵循“抛物线”规律,气尽物绝。第三,以进展走势上看,历史进展虽遭受挫折,但是,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主导,故能“独握天枢从争剥复”(王船山)。人文生命为中华民族之大义疏通了经脉,民族是流动的文化血脉,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生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中国历史的治道体现为:儒家的德化的治道、道家的道化的治道、法家的物化的治道。政道是从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客观之道。牟宗三认为中国历史有治道无政道,有治权无政权。他主张通过建立政道从解决王船山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皇位继承和宰相难处的历史症结。中国历史上“新外王”没有形成,主要理由是儒学从仁统智,概念的心灵未彰显,道德主体没有开出概念的知性主体。皇帝是一个无限制的超越体,“宗法制”和“等级制”扼杀了。知识分子在争取中的意义不显著。所从,中国近代未出现科学和政治。“良知自我坎陷”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枢机。坎陷的模式有:“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论”坎陷“执的存有论”,“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理性之应用体现”坎陷“理性之架构体现”,“理性之内容体现”坎陷“理性之外延体现”。科学和政治是“良知坎陷”的必定结果。“三统并建”是中国历史文化进展的使命和必定走势。肯定道统的宗教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本源。开出学统,转出“知性主体”,从融纳希腊文化。继续政统,走向法制将成为历史论文导读:“彰立生命“的历史进展进程42-60一、周文之等差观念与宗法社会43-45二、孔孟荀通体精神之彰著时代45-50三、楚汉的天才时代50-55四、西汉的理性超越体现时期55-57五、东汉的理性内在体现时期57-60第四章道德决定论与历史主体及创造者60-69一、“道德的向上的心”是历史进展的原动力60-63二、政治格式决定经济形态63-66三、
必定。在历史认识上,牟宗三主张“摄物归心”,物随心转,用辩证直觉的办法认识历史。“心”是认识工具,分为“道德心”和“认识心”,“道德心”是主观化之心,“认识心”是客观化的心。在历史认识深度上,要透过“物理”,“解释事理”。在认识能力上,认为“智的直觉”是本心明觉之所发,具有超越性,所从,人虽有限但可无限。在历史评价上,牟宗三认为历史评价分为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前者是通过“理”来判断历史对错,也就是历史进展应符合“善”,遵循“主义”原则;后者是从“实”来判定历史是非,历史进展应符合“真”,遵循“历史主义”原则。历史评价应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两者兼顾。在历史理想上,儒释道的“无限智心”为德福统一奠定了基础。他从对道德生命的关切,对民族生命的忧思,对大同社会的向往,来阐述对人们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是现代新儒家中第一个写《历史哲学》专著的人。其历史哲学的主要贡献:一是以形上的角度概括出中国历史的基本精神。二是认为文化生命是历史跳动的脉搏,只有合乎人性的历史才有生命力。三是提出只有儒学有创生性,为“从理生气”找到了源头,使历史“活”了起来。四是提出“坎陷论”,开启了新外王探讨的新途径。牟宗三历史哲学也有着几点问题,在历史本体上,认为“道德的向上的心”是历史进展的决定力量,夸大了“精神”的意义。在历史动力上,认为政治格式决定经济形态,混淆了促进历史进展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在历史进展上,机械地看待唯物辩证法。在历史认识上,混淆了“事实一价值”与“现象—物自身”之间的联系。在新外王形成的途径上,“坎陷说”没有以根本上解决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不足。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他以三个层面完成了对历史哲学的现代性建构。第一个层面是精神观念的形上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文化生命的实践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政道开显的法制层面。在西学东渐、中华民族文化面对挑战的危急时代,牟宗三的“良知坎陷”和“三统并建”为中国历史文化出路把脉问诊,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大综合”不能等,“大理想”不能急,疏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动脉,挺立儒学的主体性,为生命向外凸出,冲破了齐同一色的混沌,在寂寞中显豁出“独体”,开启了对中国历史哲学探讨的新时代。牟宗三从“文化生命”把切中华民族历史的脉搏,有助于人们寻找中华民族历史生命本源的律动,这对于历史进展和民族认同将发挥积极的引导意义。关键词:牟宗三论文历史哲学论文文化生命论文良知坎陷论文新外王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3-6
Abstract6-13
绪论13-19

一、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探讨回顾13-17

二、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探讨思路、探讨作用17-19

第一章 牟宗三历史哲学的学术宗旨和思想渊源19-32

一、牟宗三历史哲学的学术宗旨19-21

二、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中西思想渊源21-32

第二章 “观念”本体与历史文化三大精神的开显32-42

一、中国历史的“观念之具形”32-35

二、综合的尽理精神35-36

三、综合的尽气精神36-39

四、分解的尽理精神39-42

第三章 “彰立生命“的历史进展进程42-60

一、周文之等差观念与宗法社会43-45

二、孔孟荀通体精神之彰著时代45-50

三、楚汉的天才时代50-55

四、西汉的理性超越体现时期55-57

五、东汉的理性内在体现时期57-60

第四章 道德决定论与历史主体及创造者60-69

一、“道德的向上的心”是历史进展的原动力60-63

二、政治格式决定经济形态63-66

三、历史的主体及创造者66-69

第五章 社会形态、历史规律及道权方式69-85

一、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69-75

二、中国历史的规律75-79

三、中国历史的政道与治道79-85

第六章 “良知坎陷”的新外王建构85-102

一、中国未出现逻辑数学之理由分析85-87

二、中国近代未出现科学和政治之理由分析87-90

三、良知自我坎陷:“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枢机90-98

四、“三统并建”的历史文化使命98-102

第七章 “摄物归心”的历史认识与“道德—历史”的综合判断102-118

一、“具体解悟”的认识办法102-105

二、论文导读:-136参考文献136-142致谢142上一页123

“生命实践”的认识路径105-107

三、“解释事理”的认识层次107-109

四、“智的直觉”的认识能力109-112

五、历史认识中的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112-115

六、“道德—历史”综合判断115-118

第八章 德福统一的历史理想论118-129

一、人虽有限但可无限118-121

二、圆教与圆善121-124

三、人文生命的终极关怀124-129

结语129-136
参考文献136-142
致谢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