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评析基于Web2.0高校教学方案:评析与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16 浏览:49417
论文导读:、Wikis、Facebook及SecondLife的四种教学案例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eb2.0的教学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Web2.0;高校;教学案例;评析;应用杨琳(1982—),女,山西运城人。实验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yanglin@gzhu.edu.cn。

一、问题提出Blog(博客)

[摘 要] Web2.0工具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丰富的用户参与性等特征,近年来不断出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论文应用案例分析法,对美国高校教学中应用Blog、Wikis、Facebook及Second Life的四种教学案例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eb2.0的教学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
[关键词] Web

2.0; 高校; 教学案例; 评析; 应用

[] A
[作者简介] 杨琳(1982—),女,山西运城人。实验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yanglin@gzhu.edu.cn。

一、问题提出

Blog(博客)、Wikis(维客)、Facebook(脸谱)及Second Life(第二人生)等Web2.0工具以其良好的交互性及丰富的用户参与性,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纷纷开始思考这些Web2.0工具的教育应用潜质,希望在利用Web2.0工具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的同时,深入分析如何利用这些Web2.0技术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知识建构及共享。美国的一个调研发现,56%的年轻人利用社会网络站点、MySpace及Face book等Web2.0工具开展创作活动。Attwell认为,这些Web2.0技术已经成为年轻人主要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还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将产生障碍,教学效果也便可想而知。
本文以Blog、Wikis、Facebook及Second Life等四种在美国高校教学中常用的主流Web2.0工具为研究对象,针对每种Web2.0工具选取一个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案例的选择覆盖不同学科,以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及可推广性。在对每个具体案例进行描述之后,对案例的特色及需要改善的内容进行评析。在评析结果基础上,借鉴美国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出基于Web2.0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应用于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问卷调查及F检验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法,分析数据与验证策略的应用效果。

二、美国高校基于Web2.0的教学案例评析

(一)美国高校教学应用Blog的案例评析

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的梅里马克学院在电子商务班的“信息系统”课程中引入了Blog工具。[3]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Blog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课堂中的讨论进行反思。

1. 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使用Blog的动机

教师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寻找最适合的Blog工具,而不是强制要求使用某个Blog工具。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对比和分析各种Blog工具的过程中,掌握Blog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功能。这对于教师将Blog工具引入课程教学起到良好的先导作用。

2.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

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在个人Blog中对该周的课程学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对个人感兴趣主题的深入思考及对课程教学难点的再认识。通过这种有规律的不断反思,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课后利用Blog反思的意识,并将这样的学习习惯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这些反思日志也构成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电子档案袋,有利于教师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

3. 提高学生知识共享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们在教师提供的大量案例中选取其中四个,并在Blog中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要浏览其他同学在Blog中的案例分析,并对之进行评论。这样,虽然每个同学只阅读了四个案例,但可以在其他同学的Blog中看到其他案例的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知识共享的意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个人Blog中援引其他同学的内容可以得到附加分,是促进学生之间知识共享的外部因素。这种外部因素可以在Blog融入教学的初期使用,要真正利用Blog达到知识共享与个人提升的目的,还需要提高学生撰写Blog日志的水平。

(二)美国高校教学应用Wikis的案例评析

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人机交互”课程教学中,利用Wikis开展“人机交互”的小组设计项目。[4]

1. 丰富的脚手架页面设计,为学生创设最邻近发展区

由于Wikis是一种开放的、自组织的社区,论文导读:何引导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必然导致教学主题的偏离及教学目标的模糊。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意识的同时,仍要重视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的引导与协助。本案例中,脚手架页面的设计便是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

2.基于Wikis的在线协

如果教师不加任何引导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必然导致教学主题的偏离及教学目标的模糊。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意识的同时,仍要重视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的引导与协助。本案例中,脚手架页面的设计便是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5]

2. 基于Wikis的在线协作与面对面混合学习模式

2007年,Basbson调研小组、Sloan-C和Edubentures联合发表调研报告《混合学习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报告中指出混合学习和在线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6]因此,不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在线学习工具如何更新,在线学习始终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尤其在学习内容的探究性及发散性较强时,教师的集中指导与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案例中,学生的任务是进行设计项目的研究,在基于Wikis开展在线协作的同时,学习小组定期在课堂中向教师及其他学生汇报小组项目研究的进展,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每个小组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也为组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

3. 协作小组的合理划分

本案例中,学生小组的规模从2人到4人不等,而根据对学习过程中Wikis页面的平均编辑者人数及页面被编辑的平均次数统计发现,人数较多的小组利用Wikis进行协作的频率及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在基于Wikis的教学分组中,完全由学生自愿分组的方式需要适当调整。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分组学习效果将远胜于单个个体或任意分组的效果。[7]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规模确定小组人数,根据协作学习的一般规律,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人为宜,一方面小组成员人数足以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便于组内明确分工,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4. 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统计每个学生创建的页面被浏览及编辑的次数及每个学生浏览及编辑他人页面的次数,对学生利用Wikis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协作学习评价中重小组成果评价、轻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三)美国高校教学应用Facebook的案例评析

Facebook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网站,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Jacob Schroeder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中引入Facebook。[8] Facebook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是辅助教学,即作为学生课后的交流空间。

1. 与原有系统同时并用的推广方式

案例中的学校已有开展课后交流的平台,教师并没有强制性地替换原有的系统,而是采取学生自愿选择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基于Facebook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强制性更换平台引起学生的不满,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此类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师对学生间交互的策略性引导

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基于Facebook的交流有一些具体要求,如学生可以利用Facebook讨论课程作业,但是不能直接询问作业的答案;只能就实验过程中的某个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学生回复问题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只能解释问题解决的办法或者建议。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学生到Facebook抄袭他人作业的行为,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课后交流。

3. 建构学生使用Facebook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案例中,教师未能制定学生使用Facebook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对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学生使用Facebook进行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Facebook等社会网络软件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1)Facebook的使用强度,包括拥有好友人数、在站点花费的时间等;[9](2)用Facebook向其他同学发问及回帖的数量;(3)用Facebook与老论文导读:
师交流的程度。

(四)美国高校教学应用Second Life的案例评析

Second Life是一种典型的虚拟世界工具,虚拟世界环境可以作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的平台,供学习者开展虚拟的讨论与共享等活动。[10]2009年秋季,美国东南部一所大学在非母语英语课程中的“听说”课中使用Second Life开展基于任务的交流。[11]

1.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Second Life的应用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选择虚拟世界的应用方式。由于该课程是非英语母语课程的听说部分,因此,教师主要利用了Second Life的语音聊天功能。M. C. Mayrath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要应用Second Life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明确告知学生该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12]

2. 基于任务驱动的在线交流,提升学生的协作及决策能力

本案例中,学生利用Second Life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围绕指定主题的讨论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Second Life的语音聊天及化身的体态语等;拼图任务,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利用Second Life进行在线听说及沟通协作的能力;决策任务使学生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中认知与技能的部分,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与能力。

3. 注重形成性评价,有力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线学习活动评价,往往由于学习过程记录的不便等原因影响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案例中使用Camtasia对学生在Second Life的活动进行准确记录,教师通过观察Camtasia记录的内容,对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Web2.0的教学应用策略与效果

通过对美国高校中开展的基于Web2.0的教学案例进行评析,借鉴美国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出基于Web2.0的教学应用策略,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效果验证。

(一) 基于Web2.0的教学应用策略

基于Web2.0的教学应用策略包括:教学准备阶段策略、教学实施阶段策略及教学评价阶段策略,其路线图如图1所示。

1. 基于Web

2.0的教学准备阶段策略

(1)确定学习目标,选用某种Web0工具 本文以Blog、Wikis、Facebook及Second Life等四种在美国高校教学中常用的主流Web2.0工具为研究对象。各种Web2.0工具具有多种不同的教育功能,选择哪种Web2.0工具,主要应用Web2.0工具的哪些教育功能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评析,学习目标是确定这些问题的主要依据。比如,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则选择更适合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的Blog工具,且主要应用其撰写反思日志的功能;如果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与多种知识背景的学习者开展广泛交流的能力,则选择Facebook等SNS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习目标之一是提高学员利用Web2.0工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培训中选用的Web2.0工具以Wikis为主,利用Wikis的协同创作功能。如图2所示,学员利用Wikis对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主题一:如何开展信息化探究性学习?”进行认领、编辑、修改及完善。
(2)培训相应的Web

2.0工具的学习应用

在教学中使用Web2.0工具必然涉及工具的选择及基本应用的培训。这些任务要尽量在教学准备阶段完成,如果在主体教学过程中开展这些活动,势必大大影响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选定Web2.0工具,并选择培训材料,面向学生开展Web2.0工具应用培训。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将在教学中应用Wikis工具,就需要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将要应用的Wikis工具确定下来,并制作班级的Wikis页面,在页面中展示该Wikis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教学中将如何使用Wikis工具等,以便学习者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高效地开展基于Wikis的学习。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
论文导读: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上一页1234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