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中国革新开放从来中国执政环境特征简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60 浏览:20218
论文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由封闭的执政环境向开放的执政环境的转变;由一元的执政环境向多元的执政环境的转变;由相对静态的执政环境向剧烈变动的执政环境的转变。正确认识这种转变对于规避执政风险,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执政环境;转变;特点
执政环境是指“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系统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的激荡给使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只有了解社会转型期的执政环境特点才能及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规避风险的路径,巩固中国的执政地位。

一、由封闭的执政环境向开放的执政环境的转变

以1978年为界,中国执政环境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两个相对稳定而又异质的阶段。前一阶段属于相对封闭的执政环境。当时的中国几乎独立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外,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当中。就国内环境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生产资料、社会物资的流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与限制。社会成员的活动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相对封闭的执政环境下对于执政党的执政手段、策略以及能力没有太高技术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封闭的国内外环境逐渐被打破,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执政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使得生产资料开始大规模的自由流动。据统计2011年国内流动人口达到

2.3亿,占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国总人口的17%。这一数据在1990年为2135万,占总人口数的1.89%,而在1980年代初期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只有200万。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日益紧密。经济上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经济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开放的执政环境下使得中国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党组织的发展与更新能力,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应对国内外政治文化冲击的能力受到巨大的挑战。

二、由一元的执政环境向多元执政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与统一的一元化执政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从文化环境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政治环境来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组织,中国的组织网络控制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结构单一。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上,大量非公有制形式的经济成分大量涌现。根据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的统计,2005年私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61%,私有制经济领域的就业人员也已达到61%。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涌现向对应的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与分化。仅以社会阶层结构来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建国初期“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转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10个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与以上的变化交相辉映的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领域占据着绝对权威的地位,意识形态的灌输是中国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支撑。加之国门的打开,各种西方思想也纷纷涌入使得思想领域愈发的复杂与多元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多种社会思潮交相辉映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社会各阶层愈发呈现出对抗性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当前频发的各类件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领域的各种争论都可以看做是这种对抗的表现。新的环境下,面临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多元的社会思潮,执政党如何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如何扩大执政资源,如何避免执政合法性受到冲击都是值得探讨的议题。

三、由相对静态的执政环境向剧烈变动的执政环境的变化

自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变迁一直处在相对缓慢的过程当中。但在改革开放的列车开启之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文化变革日新月异,新兴的科学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社会的加论文导读:
速发展对于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控制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上层建筑必须相应地调试。如果政治变迁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跟进,就会激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下由政府主导推进的。在改革的初期,由于权威主义政体自身的特点,社会政治参与的程度非常低。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不同的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都会显示出强烈的参政。可以想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会愈发热烈。如果不能从权威主义模式中脱胎出一种可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容纳社会政治参与的新体制,那么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突然爆发则会对中国的领导地位产生巨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华艳君.浅析中国的执政环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李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兰州学刊,2011(10).
[3]李成瑞.关于我国目前公私经济比重的初步计算[J].探索,2006(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