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微博文学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64 浏览:121944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今日文坛微博文学正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文学界、文艺学界所不能忽视的力量。微博文学的迅速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分不开,也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受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泛文学现象的影响,文艺学研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转变研究方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微博文学;泛文学;文艺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迈入了消费社会之中,即“后革命时代”。在这样一个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的消费社会中,产生了各类审美泛化的现象,文学界亦是如此。传统文艺学所谓的“纯文学”定义已无法满足解释当下涌现的各类广告文学、手机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泛文学现象的需求。其中,微博文学兴起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特点之显著,可谓各类泛文学现象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当之无愧成为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形式。
微博即微型博客,学者李存定义:“是借助微型博客为传播媒介,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140个字符以内为文本样式,具有俳句体的凝练传神、即时化的个性表达、集聚式的实时互动特质的一种新文体。”①中国微博源于美国推特(Twitter),由饭否网于2007年将微博概念引入中国。截至2012年底,国内最大的微博应用平台新浪微博,其注册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且微博用户数与活跃用户数仍在保持稳定增长。通过数据就可以看到微博独具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学者孔庆东所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诞生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博客。这一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迄今尚未引起文学研究界的重视,仍处于一种‘蛮荒’的草莽状态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命构造,使其自可不必借助批评的力量而发展壮大下去。”②微博与博客相似,但其生命力已远远超过博客,其使用者上至各界名流,下至平民百姓。因此,有关微博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和贴切地了解当今时代的泛文学现象,并将有关泛文学现象的研究深入下去。
笔者认为,微博文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一种泛文学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演讲中提出。随后,在其《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层次:“第一,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本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以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以及其活生生的事件中,他们所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是将生活转化成为艺术作品的谋划。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③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分析包含了对于后工业社会和消费时代的各种基本描述和概括。今天,“日常生活审美化”确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十多年前,当我们提到“审美”时,不言而喻,那就是指文学、建筑、绘画、书法、音乐、影视艺术,而现在这些审美艺术活动都统统归入到“传统”之中了。从发达国家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一些新兴的审美艺术活动蓬勃兴起,比如动漫、DV、FLASH、网络文学、网络游戏、DVD、广告艺术、手机视频、手机短信等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审美的泛化,或者说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消解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隔,我们在将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进行着将艺术转换成生活的活动,以高雅艺术形态呈现出来的精英艺术已经不再占据文化生活的中心,而正被各种新的泛审美艺术活动所代替。
“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了审美的泛化,引起了各种泛文学现象的产生,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文化”的定义。如张进所说:“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④中国文学所经历的每一阶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时代背景,从而呈现出每个阶段不同的特色。纵观中国近30年的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论文导读:式。文字和审美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最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通过文字和审美两大属性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文学属性,确定其是不是文学。而微博是文字的,微博是审美的,所以微博是文学的。”⑤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文学的泛化和泛文学现象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是什
初期的人道主义启蒙文学阶段,该阶段具有现代性发展早期特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的先锋派文学阶段,该阶段具有现代性发展中期的现代主义实验特色;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消解“纯文学”和泛文学现象出现的阶段,该阶段具有现代性发展晚期特色。微博文学正是第三个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泛文学现象,从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而论,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飞速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中国消费时代背景下审美泛化现象的衍生物。泛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的概念。韩建续学者说:“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文学观念的整合、折衷,我们得到文学=文字+审美的文学界定方式。文字和审美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最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通过文字和审美两大属性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文学属性,确定其是不是文学。而微博是文字的,微博是审美的,所以微博是文学的。”⑤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文学的泛化和泛文学现象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什么成就了微博文学的迅速生长?除了消费主义的盛行、现代电子传媒的高速发展以及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队伍的壮大之外。微博作为一种泛文学现象存在,其审美意义既继承了过去传统文学的基本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微博文学具有即时简洁、个性自由以及亲民互动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今大众的审美心理相适应,说明微博文学注意到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这也为其迅速生长提供了条件。正如学者周宪认为:“不难发现,当代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消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越发地倾向于消费性的愉悦‘体验’。说到‘体验’这个概念,它与审美联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体验是一种主体的感性活动,它不是抽象思辨的玄想和演绎,而是直接诉诸感官的过程,是经由感官而获得某种愉悦。显然,体验是一个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主观范畴,它关乎主体对外部实在世界的某种感觉。”⑥ 微博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两个“新”。一是形式新。微博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的长篇大论更为简洁,一篇微博被限制于140字以内。二是更新快。微博文学的即时性是传统纸质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在微博的平台上,读者甚至可以看到一秒钟之前的新作品。微博文学抓住了大众的审美心理,看到了当今社会现状。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看,认知神经学科发现,新异刺激容易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这些细胞的传出可以驱动注意系统,使有机体偏向新异刺激,随着对新异刺激的逐渐熟悉化,其反应呈下降趋势。如果形式信息有所变化,可以形成新颖而避免知觉的习惯化,保持刺激的适宜度。知觉神经系统的这种特点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为新奇情况的出现可能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机体已经建立起对新奇刺激的较强烈反应。⑦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姚斯把读者放在了决定文学价值的主要位置上,把文学史看成是一个审美接受和审美再生产的历史。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观点,认为当读者的阅读感受与其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会感到作品缺乏创意和吸引力而索然寡味,而当作品意味出乎意料之外时,便能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当今消费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异刺激层出不穷,因此需要更强烈的刺激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期待。过去传统文学相较于微博文学篇幅较长,形式也相对单一,更由于创作人员和平台的限制创作题材较少、传播速度较慢、影响力也较小,因此对读者很难形成强烈的刺激,更难形成审美快感。同时从社会角度来说,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影像取代传统阅读以及文学艺术泛化现象产生等等背景下,大部分人每日忙碌于生活也失去耐心阅读厚厚的书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急需一种简单快捷的文学来实现心中还未完全被物欲和技术理性占据的情感宣泄和审美需求。于是,在对文学简编化、影像化之后,网络文学开始了多媒体文学的立体化与直观化尝试,微博文学应运而生。微博文学的“新论文导读:
”使其领土不断扩展,以致人们普遍感到了传统文学的没落。
微博文学具有个性自由、亲民互动的特点,反映了文学艺术的自由精神。具体表现为微博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现象,无论读者接受还是作者创作都更加自由。从文学创造的角度来说,当今时代人类身心压力普遍加大,更是渴望拥有宣泄个人情感的方式。身处多元化时代,人人压力不同,宣泄的内容不同。微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博为人们提供宣泄的平台,让人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当今社会趋向多元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读者会在艺术欣赏时联系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受,其审美趣味必定不同。同时,由于生活阅历和艺术接受水平不同,也必然带来艺术欣赏时主观性、参与性和能动性的不同。对于审美接受的注意古来有之,《乐记》有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⑧意为:钟声铿然,以此为号,可以让军士下狠心,下了狠心就可以成就武功,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思念武将;石磬的声音磬然有力,磬然有力可以使人明辨气节,明辨气节就会奋不顾身,所以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思念戍守边疆的臣子;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可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可以使人意志坚毅,所以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思念意志坚毅的大臣;竹管类乐器的声音容易交混成一体,这可以使人团结,团结就会让众多的人聚集起来,所以君子听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思念善于聚合民众的大臣;鼓鼙的声音热闹,热闹使人激动,激动使人奋进,所以君子听了鼓鼙的声音就会思念将帅。君子听声音,并不只是听它的铿铿锵锵而已,而是要从中领会到乐声与人心的契合之处。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⑨马克思有关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表述是开创性的,即当审美客体同审美主体的审美知觉相契合时,才可以产生出美感。微博文学借助微博自由开放、影响广泛的平台,使创作者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创造出更多样的文学内容以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微博文学不仅仅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文学的自由空间,还通过开通评论留言等项目,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直接即时的对话平台,这也是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微博文学的自由精神,主要还表现在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和对传统精英立场的批判上。文学源于人类对自由理想的渴望,并以此满足人类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和探索。微博文学体现出当代文学的泛化现象,是对传统文学观极大程度上的回归,上承“为人生而艺术的”传统艺术精神,是对“纯文学”观念的消解与泛化,其中蕴含着浓郁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正如学者韩啸所说:“文学的本源意义是崇尚精神自由,它源于人类对自由理想的渴望,满足人类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和探索。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诸多外在原因,文学话语权总是被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牢牢把持,文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尽情地释放出自己的本性。直到网络的出现,文学才从根本上解放了过去文学自由当中的不自由,而微博文学的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人们文学自由的梦想。”⑩“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抹平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艺术精英,而文学创作主体也不再局限为专业作家。作家曾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而现在则走下了神坛。贝克特说过“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B11,从而把作者定位到了从属的地位。可以说微博文学将文学话语权交到了大众手中,在微博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故事。“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中对于精英主义立场的批判,对于等级、阶级的批判,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就是对康德始终坚持的“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的批判。正如学者刘悦笛所言:“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质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论文导读:能忽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学者张慧瑜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指出:“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再也不是‘蛋糕上的酥皮’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是颠倒美学传统,或者美学与经济基础的支配关系,而是文化、经济的传统划分在消费社会中被打破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很难找出一个纯净的经济领域和文
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布尔迪厄)。”B12可以看出,以康德美学原则为代表的美学观点认为审美领域应该与功利领域绝缘,这无疑是割断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内在关联,使文学局限于纯粹审美之中,与其他文化绝缘。在这种传统文艺学观点下,文学艺术必然不属于任何实际的和认识的领域。但文学和审美应该是自由的,微博文学提倡自由书写,顺利进入到了日常生活领域,这是对文学自由精神的回归和对精英立场的批判。 三
当今时代的泛文学现象,不禁令人想起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泛化现象。当今学术界认为先秦文学包含具有文学性质的神话,以及具有非文学性质的诸子哲学和历史文献,对先秦文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纯文学”范围,必须将范围延伸到整个先秦典籍研究。当时,受时代生产力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没有清晰准确的文学界定。文学发展处于不自觉时期,突出表现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且文学处于萌芽的状态。虽“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先进篇》,但其意指文献和学问之意,当时诸多典籍所出现的“文学”一词皆是指向该意,与现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定义有所区别。同时,先秦文学创作受实用主义精神影响,其创作性质是文学性的,但其背后无疑都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因此,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但其中的文学性也不能否认,比如《诗经》以诗为体帮助礼乐教化,《史记》文史结合记录历史变迁。学者刘军认为:“为了便于文学研究,后来的论者往往把诸多严格意义上属于非文学的内容纳入‘文学’范畴,形成了文学史研究上的‘大文学’观念。先秦的文学精神是在一种‘泛文学化’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纯文学的色彩显得薄弱,而现实政治性却异常的强烈,这就造成了先秦文学‘泛文学化’的时代特征。”B13微博文学等现当代泛文学现象与先秦时期泛文学现象一样,共同表现为文学的泛化,既具有传统文学的文学性,又有别于传统纯文学的无功利性和审美性,并给人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不同的是当代泛文学现象与先秦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研究当今泛文学现象时不能忽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
学者张慧瑜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指出:“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再也不是‘蛋糕上的酥皮’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是颠倒美学传统,或者美学与经济基础的支配关系,而是文化、经济的传统划分在消费社会中被打破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很难找出一个纯净的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这种越界的看法又借重于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B14在美学界兴起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讨论的同时,文艺界关于文学“边界”的探索也正在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传统文艺学研究的确很难准确而令人信服地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类泛文学现象,特别是消费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微博文学。因此,各类泛文学现象的研究权似乎正在从文艺学转到传媒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新兴的研究领域。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文艺学研究的发展。文艺学界应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反思认识到康德以来的传统“纯文学”观念看似正确而强大的本质主义界定方式的局限性。传统文艺学研究局限有两点:第一,传统文艺学研究主要以小说、诗歌,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艺学研究以此为主要对象是因为这些对象当时十分兴盛,但是当面对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泛文学的兴盛和传统文学日渐衰弱的局面时,研究对象无疑应当扩大范围。1919年,西方学者雅各布逊就指出过,文艺学研究的应该是文学性而不是具体某类文学作品。在当代文艺学研究中,理应将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泛文学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中。第二,传统文艺学研究主要原则是体系性的。体系性表现为对其他理论的排他性,即传统文艺学研究既排除不合符传统文艺学定义的文艺现象,又排除不符合其逻辑前提的文艺学理论,以保证文艺学研究的严谨和纯净。
面对综合而复杂的各类论文导读:
泛文学现象,以及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局限性问题,从传统文艺学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显然是有缺陷的。事实上,正是过去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局限导致了对当代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泛文学现象实践观察视角定位的模糊。那么怎样消除当今文艺学研究的困境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当今有明确边界的文艺学研究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其实,即使在传统的诗歌和小说文本中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文学纯度,更不用说时下的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新兴泛文学现象了。正如学者徐亮所说:“文艺学要与之打交道的,更可能是不纯的文化形态,其中,有点文学,更多的是非文学。”B15因此,想要对现在的泛文学现象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必须打破理想化的传统文艺学研究方法,当代文艺学研究应该在学习语言论转向的基础上建构成为一种超越内在与外在、自律与他律的新文艺研究方式,即将传统文艺学研究转变为文化研究方式,文艺学研究应当具有兼容性。学者陶东风指出:“这种研究进入到了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综合运用层次,其研究的主旨已经不是简单地揭示对象的审美特征或艺术特征,而在于解读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互动。”B16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把文学当做一种以固定载体为基础的界限分明的存在,并认为,界限以外指:在文学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外部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界限以内则是指:一些纯属文学才有的单位,如情节、象征、意义等等,这些元素构成文学内部的相互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关系。传统文艺学研究以此为借鉴,习惯把文学研究区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从而把复杂的文艺学问题清晰化。但是文艺学研究应深入文本的内部,但又不能局限于内容层面,通过超越文学内在和外在的机械划分,进而达到对文体层面的研究。通过将文学的内在问题研究与外在问题研究相结合,以及将文本解读与文化解读相结合,通过对各种文化研究成果的吸取,在作品中解读出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文本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②孔庆东:《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7页。
④张进:《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和交互建构》,《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⑤见山东理工大学韩建续2012年硕士论文《泛文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
⑥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⑦黄秉宪:《脑的高级功能与神经网络》,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⑧吉联抗:《乐记译注》,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第45~4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⑩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B11王潮:《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B12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B13刘军:《泛文学化:当代文学与先秦文学》,《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B14张慧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国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B15徐亮:《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B16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2004年1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