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哲思以史实到哲思:历史散文中真实祛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88 浏览:48208
论文导读:对象身上映出审美主体的影子,实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现代意味。正是由于1990年代文化语境是一个“在理想与世俗、理性与、灵魂与物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主流与支流、集体功名与个体无名种种对立之间出现无穷值得深考的精神问题的时代”⑤,王纲解纽的状态使得历史的多元阐释与散文的个体自由得
摘 要:“真实”是历史文学历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历史本真到基本是非,到“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而散文作为抒情文体的特殊性,是对自我思考的艺术创作,其与历史的对接,必然是以情感真实为触媒,以碎片为对接的“小历史”的书写,完成了历史文学从注重叙事到抒情诗性的思维方式转变,文本主题意蕴由原来的人物代言到作者直接现身的叙述方式转变,展示了历史情怀与历史哲思,呈现了不同维度的历史真实,构成了1990年代王纲解纽时代历史多元阐释的面貌。
关键词:真实;历史文学;历史散文;祛魅
传统社会中,历史被认为是真正发生过的史实,“有史为证”似乎成为真实的代名词,秉笔直书向来被解读为史书客观性,历史的记录也就等同于事实。而史书记载总是包含着作者一定的主观性,真正打破“羽翼信史而不为”的观念是在20世纪后,“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入理”①,合情合理地再造逻辑使历史有了想象与虚构的成分,历史真实被阐释为意义的真实。1980年代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兴起后,更是强调了历史编撰及话语中的修辞性及隐喻性,指出应该将历史当做文学一样解读,“历史同戏剧和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中生长出来的……在其中的事实和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②,历史文学创作走向了“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历史的选择与阐释完全取决于创作者主体的价值立场。书写了什么不再重要,采用了何种叙述方式及叙述姿态才是真正体现创作主体对历史本质理解的关键,真正进入了“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③,如《我的帝王生涯》、《重瞳》、《故乡相处流传》等颠覆了以往讲述历史的方式,历史是个人对过往事件情感态度的一种表达策略,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一种载体,“历史虽然没有目的,但我们能把这些目的加在历史上面;历史虽然没有意义,但我们能给它一种意义”④,在不超出拟史底线的前提下,审美对象身上映出审美主体的影子,实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现代意味。
正是由于1990年代文化语境是一个“在理想与世俗、理性与、灵魂与物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主流与支流、集体功名与个体无名种种对立之间出现无穷值得深考的精神问题的时代”⑤,王纲解纽的状态使得历史的多元阐释与散文的个体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两者的结合产生了特异的审美力量,给散文及历史文学带来了思想与文体更生的动力。

一、抒情突入叙事:主观化的真实

历史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了被“五四”断裂的传统散文的另一维度,那就是散文宏大与磅礴的生命力,历史的融入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散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散文不再局限于过于狭小的格局,走向一种恢弘与大气;历史本身蕴含的知性与抒情结合后形成的审智风格,更是与世界散文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叙事和议论的增强平衡了中国当代散文中抒情不当的倾向,智性之美的呈现使其获得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知性与感性的相互交织,成就了散文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大气魄”⑥,实现了史与诗交融的艺术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散文的文体特质使得历史文学呈现出某种不一样的新鲜气息,“叙事组织的是过去,讲述的是他者的故事;而抒情组织的是现在,讲述的是自我的故事”⑦,抒情对叙事的介入,自我个体对宏大叙事的突进,使得抒情与叙事相对分割的状态不再存在,过去与现在缠绕在一起,自我与历史融为一体,历史文学从客观转变为更倾向于创作者主观世界的文学类型。散文的文体形式使历史的展示方式更加具有主观色彩。散文属于抒情文体,“是‘自我’的一种艺术阐释”⑧,主要显现的是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必然是选择历史中最能触动创作者的事件或人物,去描写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⑨,抒发对历史的某种新的阐释或者是作为现代人的某种情绪。历史的重新书写有时建立在历史的裂缝处,在不违背历史基本是非、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创作者充分展开自我想象的翅膀,虚构出不违背历史精神的细节,将人物内心深度进一步拓展,表达创作者主体价值的倾向更加明显。
不同于小说的艺术虚构是为了丰满的形象与复杂的结构,“散文的艺术虚构则更多的是有利于发掘创作主体的情感,有利于心灵的表达和精神的深化,论文导读:
有时则是为了渲染某种氛围。因此,衡量一篇散文优秀与否,关键不在于它的内容是否真实,而应看作家是否通过艺术的想象与虚构,将比现实生活更具冲击力量和审美价值的艺术真实思想、感情和精神挖掘出来”,余秋雨在许多文本中把虚构都放在了细微处,将一种较为激烈的个体情绪表露出来,将读者的情绪拉入其中。以《道士塔》为例,余秋雨改变了传统的游记类与抒怀类散文的写法,营造了一个可供旁观的历史场景空间,审美主体不仅仅是扮演着历史戏剧化表演的旁观者想象出每一个细节,同时也偶尔走入剧情之中,自我情感在白描的手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⑩创作者并没有采取回溯的方式将历史呈现,也并非讲述历史史料,而是将自身置于历史现场之中,仿佛亲眼目睹了王道士怎样毁坏、贱卖文物,读者也被拉入其中,见证了这场民族文化的大劫难,似乎这一幕的发生并非过去时态,而是“现在进行时”。王道士刷墙壁的朴实让读者又恨又怜,这种欲言又止、欲哭无泪的效果将对敦煌文物流失的遗憾与愤懑的心理展露出来。审美主体对自我情感的描述也相当精细,“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的这些画面或独白很好地将读者吸引,既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极度的心情,也让读者身临其境,营造的剧场效果“在现场感”非常成功。历史现场是否真的如此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文本内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创作者及读者大众的情感是否是相通的,是否有着一致的爱与憎,这样一来,历史之真便成为审美主体心目中的真实,是意蕴化的存在。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散文对作为个体的人物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就拒绝了“阶层”的概念,“散文的文体旨在颠覆文类权威,逸出规则管辖,拆除种种模式,保持个人话语的充分自由……散文更乐于陈述个体对于这些社会事件的感想。全景式的完整记录并非散文之长,散文追求的是个体的完整;散文不是满载的辎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重部队,散文是个性分明的孤胆英雄。散文撤出了同声合唱而恢复个体的视域”B23。尤其是这原本属于史诗与悲剧的历史叙述以极度私人化的散文形式来表达,也就包含了消解宏大历史原有的权威与中心的反抗性力量,将个体对文化的思考显现出来。
张锐锋、祝勇等新生代大胆运用了艺术想象及现代手法进行书写尝试,“从写作立场、价值取向、虚构性、叙述、结构、语言等方面对传统散文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B24张锐锋采取了散点法,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当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们不断辨识著作的真伪和发现种种思想的奥秘时,我所发现的则是那大量古典著作中除它本身的思想之外所遗赠给我们的大幅空白。学者们看到的是书中的密集文字,而我看到了书页上没有文字的地方我发现在这些空白之处正好填充现代人的思想,它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B25,《别人的宫殿》认为真正的孔子已经不存在,有的只是作为记录而存在的“影子”材料,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及弟子,包括后来者都参与了孔子形象的建构。叙述者讲述的并非是对象本身,而是自我身份的某种映射,讲述着自我的理解和思维,展示了非同一般的逻辑真实。于是,他用或真实性的或虚构性的人物来承载起自我的思考,让文本按照主体的情绪流动,读者跟随抒情主体的“情”走,将点滴散落在文本之中的“情”连串起来感受与分析,体味字里行间不经意间出来的情绪之流与生命火花。这一切皆由抒情主体来营造,用情接论文导读:的空间彻底转化成了具有隐喻性质的现代空间,对历史的评点也就是对现实发言。文本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创作者某种情绪的展示及文化的思考,历史文学创作也逐渐显现出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合二为一,人物独白与意识流手法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多以情感、情绪、心理的流动为线索来构筑全篇,文章的结构极具情感张力,在这种延展力中间,作者内
近历史主体的心理感受。此种写作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帮助创作者揭示出这种惨烈的同时,也表达出思想的思索,并将其上升到了历史哲学层面:苍茫历史过往中人性的温暖面是脆弱的,强大的绝望与虚无感可以湮没一切,个体命运在权力支配的潜规则下显得如此诡异不堪,真正实现了“只有在我们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B26。散文作者这种“毫无装扮,甚至不衫不履,径自走了出来。凡有所说,都是直抒胸臆,不加雕饰。他仿佛只是在喁喁独语,自吐心曲;或如面对久别的故人,正在快倾积愫。读者通过他的作品,一下子就看到了作者本人,看到了他的本色本相”B27。由此,历史散文的创作者不再像原有的叙事文学一样要在文本中找到代言人,也不用极力隐藏自己的身影,自我观点态度的表明也体现出了现代散文中所突出的自我个性特征,有时甚至叙事文学中注重的典型立体的圆形性格、人物的各种行动的细节描写都不再是创作者关注的重点,作者的直接现身也就将历史的空间彻底转化成了具有隐喻性质的现代空间,对历史的评点也就是对现实发言。文本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创作者某种情绪的展示及文化的思考,历史文学创作也逐渐显现出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合二为一,人物独白与意识流手法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多以情感、情绪、心理的流动为线索来构筑全篇,文章的结构极具情感张力,在这种延展力中间,作者内心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展现,文本得以“逼真模拟人物的内心活动过程,它甚至可能灵敏地测度出那些徘徊于无意识边缘的思路。这种叙述方式意味着作家的一种新的努力:他们试图和盘托出内心世界的立体图景和纵深”B28,而这一转变正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价值的重新审定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张扬,现代人对个体心灵的关注和自我宣泄的欲求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要将个人的思想、心境和情感在文本中得以真正凸显,以个体的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历史思想文化进行关注与书写,这是散文时代作家的责任,更是文学现代性本身的应有之义。
历史文学归根结底是侧重于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其前提是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但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它绝对不能拘泥于历史,要用艺术手法将史料化为文学手法,即以历史知识储备作为前提,“一旦进入创作的堂奥,就应将历史知识抛开,按照美的规律造型”B29,注重对“历史情味”的追求。历史散文更是要求在符合基本历史叙事框架的逻辑下,进行一种情感化与人性化的解读,通过丰沛的文学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用自我强烈的现代情绪浸润历史审美对象,希求达到历史哲学的一种追求。但同时也要防止对“现代意味”的过度追求,而生硬地给历史灌输入过多所谓“现代精神”,一味地走向人性阴暗面的开掘,对真善美视而不见,以突出一种现代的虚无感。文化市场对大众通俗口味的重视,包括历史散文在内的历史文学非常容易走向历史的碎片化与庸俗化,一味地对权谋及宫闱之事进行渲染,不但无益于历史“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也会损害历史文学应有的高品位、大境界及文学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因此,作家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现放的开阔思维和人文的,在充分体悟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创造超越于底线之上、与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相匹配的高品位和大境界的历史文学精品力作,以此来拉动和提升整个历史文学的创作层次和水平”B30,是整个历史文学创作者须要面对的任务。
注释: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页。
②[美]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③[美]卢波米尔·道勒齐尔:《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迎接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见[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④[英]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⑤王姝:《多元哗变下的“史诗性”重构》,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第16页。
⑥贾平凹:《美文三年》,《美文》1996年第1期。
⑦李杨:《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论文导读: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34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