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从众二、四年级小学生以众行为研究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997 浏览:120879
论文导读:二、四年级物理判断、道德判断从众反应情况(见表一)表1中,相比Asch线段判断30%从众率的结果,本研究被试的线段从众比率均偏12下一页
摘要:本研究运用情境实验法对学龄初期儿童的从众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探求被试在物理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从众表现,采用Asch的经典研究——线段对比试验,和“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为实验材料,被试为二、四年级的小学生。结果显示,二、四年级学生物理判断比道德判断的从众性低。道德判断任务中,财务损坏大小/动机意向的故事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关键词:小学生 物理判断 道德判断 从众行为

一、问题提出

人类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方面两种功能,若社会人行动都一模一样,人与蜜蜂就毫无区别。
对从众行为的经典性研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herif的“光点游动错觉”实验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sch的“线条判断长度”实验。除此,还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验证性的,跨文化的,或是分析某些人格与从众关系的,或是分析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的,其内容都是与Asch的“线段判断长度”类似的感知觉方面的认知,但是认知除了物理方面还有社会认知方面的道德判断,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岑国桢等研究结果显示,8-12岁儿童在属于社会内容认知的道德判断方面,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倾向。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心智不很成熟,从众现象很普遍。
我国在从众方面的研究起步晚、数量少,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被试的研究数量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二四年级小学生从众行为,探讨小学生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实验旨在探究:1.物理判断和道德判断的从众是否有相似性;2.这些从众与学生的年级(年龄)是否有关系,或有怎样的关系;

3.它与道德判断的不同内容(财务损坏、人身伤害、成人权威)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一般小学采取分层整群抽样。从众实验情境的被试选取是石家庄机场路小学

二、四年级学生,分别为46人(男21,女25)、41人(男18,女23)。

(二)材料
物理材料采用Asch实验的线段比较任务,A4纸上制作7组线段比较任务,左边画有一条直线,称为标准直线,右边上画着三条直线,与标准直线关系是相等、长、短,三条直线的左右排列顺序随机。
道德判断材料采用“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的一套对偶故事。这套故事为后果—意向式的道德故事,包含了儿童道德判断的三方面:财务损坏大小/动机意向;人身伤害/动机意向;成人惩罚影响/动机意向。一方面,Piaget, Elkind, Jensen分别做过研究,岑国桢等编撰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故事内容对我国儿童也进行了研究,确保了故事的有效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对这类故事的判断反映只可能有两种,即不是从意向(动机)方面就是从后果方面做出反应,适合做从众研究材料。
制定实验观察记录表,包括人口学信息:姓名、性别、年级;各线段对比结果:回答时的表情和反应及备注。分别收集被试学生在从众场景设置中的回答,随后访谈其原因。

(三)实验过程、反应记录

在机场路小学进行情境实验研究。4名主试分别在4个房间对被试单独施测。线段判断任务中,如果学生答对,主试总是指着一个错误答案说:“今天上午我们询问了40名学生,他们都说这个答案是对的。”此时,多数被试会再认真观察一下,此时记录的表情和反应。之后再记录被试的最终答案,改变主意则判定为从众。如果被试第一次回答错误,主试会指着另一个错误答案引导被试发生从众。此时,如果被试回答出另一个错误线段则判定从众,如果答出正确答案或坚持最初答案,则判定为没有从众。其中第

二、五题为非实验项目,叙述按照实际情况,为了防止被试猜出实验意图而设置。

接下来马上进行道德判断任务,主试口头叙述故事,第一、二个故事叙述完后,指导语:“大家的结论是乙更不好。”第三个故事叙述完后的指导语:“大家的结论是成人该惩罚他。”道德判断任务中,与主试的回答倾向一致判定为从众,不一致的判定为不从众。每个故事判断完后,主试都询问被试判断理由并做详细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二、四年级物理判断、道德判断从众反应情况(见表一)

表1中,相比Asch线段判断30%从众率的结果,本研究被试的线段从众比率均偏论文导读:
低。在物理判断方面,通过记录学生自信、坚信的表情可以看出其坚定答案的正确性,有的学生给出理由如下:如果我和别人答案不一样,我也要坚持自己的。
道德判断从众中,从众率最高的是故事2(人身伤害/动机意向),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说家长或者教师讲过人身安全是更重要的因素。

(二)年级、性别维度上物理判断差异比较(见表二)

表2显示,物理判断任务中,表中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三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年级、性别维度上道德判断差异比较(见表三)
从表3中可以看出,财务损坏大小/动机意向的故事1中,年级差异达P<0.01的显著水平;女生的年级差异达P<0.05的显著水平;男生年级差异、二年级性别差异、四年级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人身伤害/动机意向的故事2和成人惩罚影响/动机意向的故事3中,上述各项之间差异均不显著。3个故事总体来看,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达P<0.05水平;女生之间的年级差异也达P<0.05的显著水平。
四、讨论
从物理判断任务结果看,从众率明显低于Asch经典实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道德任务判断属于社会认知范畴,其从众倾向于物理判断的感知觉方面从众仍有差异。结果表明,被试对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反应。财务损坏大小/动机意向的故事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随着年级的增加,自主性和独立性会有所进步,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实验结果来看,二、四年级小学生从众反应次数无显著性别差异。长期以来,国内外实验大多数支持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高的结论。本研究表明,学龄初期学生尚未表现出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性别角色的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本研究中独生子女较多,无论男女在家中都备受关注,女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不受性别影响。但不否认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管是生物学还是个性和行为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从众反映是否会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实证研究。
五、结论
二、四年级学生物理判断比道德判断的从众性低。物理判断任务中,年级之间、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道德判断任务中,财务损坏大小/动机意向的故事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人身伤害/动机意向、成人惩罚影响/动机意向的故事中,年级之间、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75-76.
Noriyuk, M. Strong, quasi-, and weak conformity among Japanese in the modified Ash.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岑国桢,刘京海,盛逸民,许邵裘.8-12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J].心理学报,1992(3):267-275.
作者简介:
姚伟莉(1989— ),女,河北邯郸人,20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王嵛(1986— ),女,河南南阳人,20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
张莉欣(1971— ),女,河北石家庄人,机场路小学教导主任。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