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创设怎样创设有效数学情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6 浏览:21388
论文导读:米、10厘米、6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是4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6厘米、15厘米……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学生很快发现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这种设计,能很快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试验探索,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体验,能很快的吸引学生探寻规律。由此可见,老
1007-0745(2013)09-0304-01
摘要: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做数学中学数学。重复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之路,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只有具有内涵的、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完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
关键词:情境问题有效
情境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信息材料或刺激模式。而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做数学中学数学。重复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之路,从而真正理解数学。

一、开门见山,直奔教学主题的情境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了营造表面的热闹而“作秀”。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老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是不是任意拿出三条边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大部分学生说能,个别学生说不一定。接着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4厘米、6厘米、10厘米、15厘米各两根),任意拿三根试试,并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作好记录。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摆小棒的试验,学生得到了试验的原始数据。可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是:6厘米、10厘米、15厘米;6厘米、10厘米、6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是4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6厘米、15厘米……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学生很快发现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这种设计,能很快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试验探索,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体验,能很快的吸引学生探寻规律。由此可见,老师在创设情景时应注意讲究实效,一件短小的事、几个思考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留有教学空白的情境

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1、师:同学们,请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如图1),沿图中的高剪开,看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剪拼,得
出可拼成长方形。
2、师: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想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翦拼,得出可拼成长方形。(如图2)
图1图2
师:你是怎样转化的?
生:我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长方形。
师:都是这样的吗?那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课堂安静。片刻,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说,高是直角。又一个学生补充: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出现四个直角。课堂立即沸腾起来……
两种案例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前者学生只是按照指令操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并不清楚:后者老师给学生传递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给学生留下空白,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也就是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就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就是一种创造。学生也因为自己的创造而自豪,这样的情境对我们的课堂无疑是有效的。

三、追新求异,激发学生好奇感的情境

奥妙无穷的数学知识,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许多秘密往往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数学知识,创造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以推动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把4/5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列式为4/5÷2,尝试解决时,经过独立思考,少数学生发现可以用“分子4除以2,分母不变”的方法求出结果,其学生也同意他们的观点。这时老师把题目改成4/5÷5,问:“现在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吗?”学生们傻眼了,又进入了思考状态。在经过尝试后,有学生发现了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对呀!”多数学生带着笑容附和,眼睛论文导读:
里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时老师又再改:4/7÷5,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这会学生可真是没辙了:“老师,该怎么做啊?”“老师,教教我们吧!”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到了渴求状态,发现了疑难,产生了疑惑,激发了认知冲突,从而积极去寻找分数除法计算的各种方法,思维更加活跃。
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的规律、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情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非常有效。

四、以旧引新,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

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数学中很多知识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再用数学语言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可以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创设情境:用PPT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由学生先确定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求出它们的面积;再沿着对角线截去各图形的一半,得到三个三角形(老师演示)。接着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动手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平行四边形中产生吗?

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这个情境让学生通过PPT动态演示,直观形象的触动思维,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抓住情境中所孕伏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敏锐的发现潜在的数学问题。
只有这样的数学情境,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才能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完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第三阶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贵州人民出版社.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