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信息技术利用游戏,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6 浏览:15226
论文导读:生在玩做“一条小虫”的游戏时,能大胆想像,给自己喜欢的“小虫子”设计制作出不同数目的眼睛、尾巴、腿和触角。这种诸如“三只眼、八条腿、六只触角、三条尾巴……”的虫子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打破了现实生活中虫子只有“两只眼睛、两只触角”的固定模式。

3.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游戏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利用学生们上课最感兴趣的“电子游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游戏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利用游戏,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1.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事先设定好的游戏场景中,让其用手 用脑用心去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轻松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学习键盘可以用《金山打字通》、《金山打字精灵》等软件,游戏中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动画,学生的视觉立即被吸引,并且要学生自己按照游戏规则来完成游戏的任务,从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键盘的各个功能键的使用,也学会鼠标的各种操作。由于该软件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把每次练习成绩存档起来,学生能看见自己成绩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该软件所提供的游戏选项,更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之中练习指法。用这样的方法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学习鼠标可以用打地鼠、青蛙过河、纸牌、当空接龙、扫雷、CAT猫、俄罗斯方块等游戏,过关斩将的乐趣减轻了上课的压力,画面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漂亮、游戏简单,短时间内他们就能把鼠标用得非常熟练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新课标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率先垂范,而且最具学科优势,只要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学生在玩做“一条小虫”的游戏时,能大胆想像,给自己喜欢的“小虫子”设计制作出不同数目的眼睛、尾巴、腿和触角。这种诸如“三只眼、八条腿、六只触角、三条尾巴……”的虫子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打破了现实生活中虫子只有“两只眼睛、两只触角”的固定模式。

3. 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游戏教育将声、乐、画、光、色集于一体,表现力极其丰富。除了具有画面生动活泼、反馈快的优点外,它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于其它电化手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交互性。电脑游戏教育是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心理,尤其是交互性的引入,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强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比如在学习鼠标时可以利用纸牌游戏,通常我们先让学生自己研究着玩,当有的学生会玩时,让他来做小老师,讲给其它同学听,不足之处老师再补充。也许有的孩子会问“初级游戏内容太简单了,我想玩复杂一些的内容”,可以让他们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深入提问“哪里可以改变游戏的难度”,这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对此已经产生了疑问,那就把问题摆出来,大家一起研究、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注意观察和思考,提出更好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可否认,电子游戏有它有益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

1.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使用,避免无节制

首先,在游戏的选择上以益智游戏为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杜绝、大型战略游戏等一些耗时、不健康的游戏,对游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其次,游戏的设置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游戏的教学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娱乐性大于知识性,学生玩过以后难以完成教学目标。知识性过强缺乏趣味性的游戏,学生难以感兴趣。最后,要注意针对学生的身体特点合理安排游戏活动。通常学生的眼睛、大脑和手在学习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玩游戏时会更紧张,所以控制好时间是很关键的,时间太短学生没玩够,时间太长对学习和身体都会有影响,在课堂上则要看教学内容的多少及需要而定。
2. 并不是有了游戏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 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 在选用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它是否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否则还不如放弃游戏的使用。游戏是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失当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 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3.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

游戏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最好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上瘾”:从简单游戏“升级”到复杂游戏,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从而“玩”出了危机。
责任编辑 潘孟良论文导读: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