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沉浸于教学过程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400 浏览:160466
论文导读: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到教师设定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愉快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 利用比赛活动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比赛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刚一开始,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我就让每组派4人,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我自告奋勇也加入了比赛,并把拍球数记入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着说:“这不公平!”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增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入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这时,我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盎然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 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起学生强烈的探究,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读10个2相加的算式,让学生写算式,然后我再写一个20个2相加的算式,学生读算式,这使学生感觉到,当相同加数相加,加数较多时,读写都不方便,产生想改变这一状态的心向。此时我提出:“像4+4+4+4+4+4这样6个4相加的算式,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写出来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6与4相加。”“不对,6+4=10。”马上有学生反驳。有一个学生说:“我想是……我也不知道那个符号怎么读,6与4反正不能加,但又与加有关。”有的说是“×”,在书里看到过。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

3. 通过尝试错误创设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从中选择素材,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性问题,可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比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的半径是5厘米,小圆的直径和大圆的直径的比是( ),小圆的周长和大圆的周长的比是( ),小圆的面积和大圆的面积的比是( )。在巡视检查时,我发现张国栋同学很快在三个括号中都填上3﹕5,显然答案是错误的。讲评时,我特意请张国栋同学起来说答案,当他说完后,传来不少同学反对的声音。这时我说:“张国栋,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张国栋低声地说:“我先是算出小圆的直径和大圆的直径的比是3﹕5,接着发现小圆的周长和大圆的周长的比也是3﹕5,因此我想它们的面积比也应该是3﹕5。”我说:“你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比,到底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呢?”这时,学生们有的议论纷纷,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举起了手。一位学生说:“我算出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的比都是3﹕5,而面积的比是9﹕25。”另一位学生补充说:“我们几个同学得出的答案与前面同学的一样,而且经过我们几个人的分析,还得出以下的结论:小圆和大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的比都是相等的,而面积的比是半径、直径、周长的比的平方后的比,所以,圆的面积的比是9﹕25。”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观察、思论文导读:
考、讨论、交流之中。

4. 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一些课的开始可创始“生活故事”,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 “奶奶分月饼”的生活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奶奶拿出三个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吃,奶奶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块,分给宝宝甲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奶奶笑眯眯地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宝宝乙2块。宝宝丙见奶奶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奶奶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认为奶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宝宝丙分得多,有的说宝宝乙分得多,还有的说三个宝宝分得一样多。到底哪个宝宝分得多?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3张大小一样圆形的纸片代替月饼,在小组内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三个宝宝分得的月饼同样多。这时我说:“聪明的奶奶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宝宝们的要求的,又分得这样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了新知的探究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真正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收稿日期: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