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略论略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提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36 浏览:16087
论文导读:省阳山县第二中学担任语文老师,深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板块。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共同课题。语文教师不能陷入这样的误区: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忽视阅读教学中科学设计提问这一关键环节。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基本能力”。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呢?教师善作启发式提问是关键环节。此文从课本、学生、教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提问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阅读设计提问的科学化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
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近十多年一直在广东省阳山县第二中学担任语文老师,深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板块。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共同课题。
语文教师不能陷入这样的误区: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忽视阅读教学中科学设计提问这一关键环节。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教师密密麻麻下指定,学生唯唯诺诺去执行,那就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容易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
抓好科学设计提问这个关键环节,就要从课本、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协调进行,力求问得有节有理、有利有效、恰如其分。

一、熟悉课本才有融会贯通的提问

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要想把平淡的课堂化作知识的乐园、神奇的世界,就要乐学求真,从善创美,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营造生动活泼,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教学过程教师的一个个启发式提问,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个兴奋点。教师要想作出融会贯通的提问,首先就要熟悉课本、钻研课本、用好课本。不首先打好这个基本功,创造性提问就无从谈起。

1.根据教学大纲去设计提问

教材的编写是有逻辑性、序列性、科学性的。试以“大纲”要求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为例,就有循序渐进的要求。七年级只要求“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八年级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的能力,学习文章语言”;九年级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章作品的能力,学习文学语言。”
阅读教学的设计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超出“大纲”。例如七年级语文的诗歌部分,语文教师若超出“大纲”,向七年级学生提出“请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问题就不合时宜,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因为这个提问超出他们的知识水平,产生疑问是很自然的。
根据教学大纲去设计提问,可减少“千人一面,千课一味”的感觉,让学生接受到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提问与思考,才能一步步学有所得。

2.区别不同文体去设计提问

阅读教学中设计提问,应当突出文体特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首先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去理解每一篇文章。

例如教学说明文,就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要分别了解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说明的方法与表达方式。对较复杂的说明文,内容上还要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总之,各种常用文体、文学体裁、文言文教学中的设计提问,都不能脱离文体特征与教学要点的要求。

3.把握课文整体去设计提问

人们认识事物,如同“庖丁解牛”,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只能获得初步的大致印象;经过一段时间,“未尝见全牛也”——只能从局部得到具体印象;最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从整体上综合,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学生认识理解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先从整体大致了解,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局部理解分析,最后从整体综合归纳,深化认识。根据这个认知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领会重点、解决难点、进而理解全文的基本功。
在阅读教学中善于立足课文整体去设计提问,特别有助于学生目的明确的预习,通过预习对全文有个大致理解是容易做到的。

二、了解学生才有因材施教的提问

1.按学生思维规律设计提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反映;这一反映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去进行的活动。因此,教师设计提问,应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文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学记》这是说,教师善于提问的,好像砍伐坚硬的木头论文导读:问题可问;但决不是心血来潮,随意发问,而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提:“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能抓到“学生所不易领会”的问题发问,才会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问得有节、有效。提问时切忌设计那种不
,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如此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规律循序渐进,才有体现教学思路顺序、学生认识顺序的正确提问。
例如教《美猴王》时,我设计出这样的台阶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②在山中的生活是怎样的?表现出什么特性?③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④在写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这种拾级而上的阶梯式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依问题难度大小去设计提问

设计提问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因此设计的问题应当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摸得到”,难度不觉太大也不能太小。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问得太直,太浅显,学生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这像猜谜语,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这种问法最不好,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反而会养成他们说空话,敷衍了事的习惯。提问不是走过场,有那么回来就算;也不是考考学生更不是要难为学生一下,提问的目的是促进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3.要面对全班学生设计提问

设计提问应统筹兼顾,面向全班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提问、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教师在备课之后的思维速度显然要比学生快,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一是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加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学生回答后的停顿,加上教师的评价之后,也要留有适当时间,方便学生回忆、辨别、判断和记录。三是始终考虑能力强(好)、中、弱(差)三类学生的不同程度、不同特点去提问与评价,也就是始终根据问题的难易差别和回答的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步步提高。

三、教师善学才有教学相长的提问

1.教师对提问一定要有耐心“磨刀”的充分准备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对提问也要耐心“磨刀”,做好充分准备。所谓“充分准备”,不仅要对提问的选择和表达应精心准备,而且要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反应也有充分估计,事先想好应对措施,防止出现“卡壳”、冷场现象或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要使提问始终处在教师自己的掌控之中。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实例:有一次,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学校上公开课,就因为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一时不知所措,致使这节顺利进行的公开课发生逆转而扫兴,留下难以及时补救的遗憾。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提问,对学生的回答有充分的准备和估计,其实这种尴尬局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学问学问,善学会问。教师在设计提问前切实钻研功课,认真耐心“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对“提问”要首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尤其不能被学生的反问而问倒,要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

2.教师对提问要有所节制不滥问

就一篇课文而言,提问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词的意义,文章的主题,作者在文章里表现的行文思路和情感,以及文章前后的照应与联系等等,都有问题可问;但决不是心血来潮,随意发问,而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提:“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能抓到“学生所不易领会”的问题发问,才会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问得有节、有效。
提问时切忌设计那种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例如“像什么”、“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就是浪费师生时间精力、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的滥问。只有不滥问,才能充分用好课堂时间,提高提问质量与教学质量。

3.教师对提问的回答要有及时评价和正确疏导

论文导读: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要善于释疑,释疑应重在疏导,开拓思路。疏导释疑的方式可有多种选择,或以基本理论和常识启发思考,或者联系日常事理、自然现象帮助理解,或者在比较中分析鉴别,或者从分析事物的规律入手点拨诱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不完整或其中有错的回答,也要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颗粒”,不要否定一切,不要求全责备,要因势利导,树立学生逐步向上的信心。学生受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所限,回答问题难免有错,关键看教师如何循循善诱。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对不足的给予补充,对错误的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扩大教育面,使广大学生都能逐步掌握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

4.教师还要讲究课堂提问的延展性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释疑、再置疑的良性循环上升过程。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每个学生心中的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启发学生在学完课本之后,再试提一两个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相关问题,课后师生如此共同探讨,正是教学相长,大家得益。
我们以往的传统教育是“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往往只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很少教他们如何提出问题,不搞延展性提问。其实延展性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知识水平。
古代曾经被贬“下放”到我们阳山县当“县令”的(至今仍有“贤令山”)唐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韩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谓之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谓“授业”,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所谓“解惑”,就是解释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的长进。
学问学问,善学会问,教学职称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相长,师生共进。既然语文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社会学科,那么语文老师就应更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自豪感、光荣感与责任感。
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答问题,善于教书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十八大报告的郑重承诺,也是执政党对人民教师的深切期望。
【参考文献】
(美)林格伦(H·C 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黄国漳.《教育学》,广东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3] 肖明.《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4] 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5]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4月第1版.
[6] 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