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传承高校与文化传承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91 浏览:143856
论文导读:家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文化比拟为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动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加大自身建设,勇于担当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内在建设和外在弘扬的基础上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文化比拟为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动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加大自身建设,勇于担当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内在建设和外在弘扬的基础上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文化大国,有着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更加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旗帜,也是大学特质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将文化建设与大学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大力推进自身建设,勇于突破一切阻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瓶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先进文化的建设,思想文化的创新搭建广阔平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一、高校与文化

(一)文化是教育之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是推动经济建设的有力杠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高校作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地方,自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新的文化产生的重要源泉。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用知识来育人的,而且一所大学的校园建筑、环境、学风、校风、办学理念等都是具体文化和抽象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大学所传授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精神理念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形态。离开了文化,任何教育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以周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即具有教育的功能。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不但离不开文化,而且更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之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相互学习,把不同的文化相互传播。同时,高校也是先进思想率先产生的地方,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以北京大学为例,率先将西方先进思想传播开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把爱国、进步、科学、的精神发扬光大。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推进北京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一所大学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文化作为指导,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和调整。

(二)文化需要高校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它是“通过社会机制而不是通过生物学方法传递的,以社会遗传方式进行的超生物、超肉体的传递。”文化必须传承,即在纵向上得到继承,在横向上的到传递,不然,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脱离自然界以来,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依自然规律地进化,人类的进化主要是文化的进步,体现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进行的,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正是通过文化的教与学,发展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使文化得以实现社会的遗传。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文化传承当中,教师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研究,从而选择教育资料,给学生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通过内化,实现文化的转化。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即在学习旧知识时有新体会、新发现。高校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探索新规律,提出新认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文化。没有高校这个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纽带、先进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文明就失去了通往兴旺发达的桥梁。

二、高校如何在论文导读: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甚至反主流思想碰撞的地方。如今的高等学校,在开放与转型的社会大环境中,多元文化背景及不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种种社会现象,在大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反应。因此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高校首先要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把握主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要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入研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贡献。高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和研究,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把这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纵深发展。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接地气”,不要“无土”培养,以中国当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国情为立足点,既不过度超前而脱离实际,也不消极停滞而落后实际;另一方面要“架天线”,不要迷失方向,按照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作为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并包容多种文化。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思想和理论保障。

(二)加强文化建设,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要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高校作为育人的直接发生地,学校的氛围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将会给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严重问题,学科之间的不协调就是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在大学里重“理”轻“文”,重“术”轻“道”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忽略了大学的本质是“育人”,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生产“机器”,人文社会科学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学科之间的不协调。同时,只注重课程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不是完整的。前苏联学者柯普宁曾指出,“变科学观念为个人信仰是对人进行任何教育的与教养的最重要课题之一”。[4]因此,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精神文化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书本知识的传授。这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恰恰违背了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及基本功能。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相互包容、敢于质疑、学术自由的氛围。制度是高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是社会变革和高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制度建设能够为学术自由提供便利条件,学术自由是新思想、新知识产生的动力支持。在原则坚定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法,变革不合理的制度,让各种文化自由碰撞和交流。再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育人“情景”。文化具有整体性、弥散性、渗透性。学校文化除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抽象文化之外,还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学校建筑、道路、景观、设施等是物质文化的载体。物质环境是师生学习的空间场所,呈现着大学文化被物化的外观形态,加强对校园景观、建筑、场地等的建设能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加强校园外观形态的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或轻视美学理论关于“形式取代思想”的警示,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5]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导读:
当中应当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普及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当中。

(三)充分将扬弃旧义和创立新知有机结合起来

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同时,文化创新是传承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就只能是原地不动,文化就成为一潭死水。清明之际著名学者方以智有言:“古今以智相积”其中“智”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相积”就是传承的意思。由于有传承,所以传统并非消亡之物,由于创新,传统因此有活力、得动力。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对此给出一个解释学的深刻见解“传统并不只是一宗现成之物供人继承,它的进展包括着理解者的理解和参与,所以理解者自身对传统的规定也起着作用”。[6]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本源。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优秀文化基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气节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先进文化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能够使传统同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离开了创新,传统文化就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激荡和引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中国高瞻远瞩,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求同存异”、“科学发展”等执政理念。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大学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优秀文化教育。在教学和科研当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突破。在继承当中创新,在创新当中更好地继承。

(四)放眼世界,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无国界,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现在孔夫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广泛设立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要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妥善处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已成为常态,在多元中并存,在并存中竞争,在竞争中互补,在互补中发展,在发展中兴旺”。[7]积极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改革自身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大力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世界文化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陈平原.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在复旦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9-03-14.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前苏联]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译者:洪汉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王岳川.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0-07-29.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译者:洪汉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7]李家珉.高等教育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J].思想理论研究,20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2012年课题项目“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2JD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升斌(1986—),男,甘肃武威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0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晓苏,男,湖南新化人,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