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维度论翻译学实践维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15 浏览:142516
论文导读:理论展开论述,但与李河的“居间存在”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蔡新乐(2001:52~54)早在2001年就指出了通化翻译对翻译过程的“神圣化”的危险,这一努力可追溯到斯坦纳在《巴列塔》一书中所阐述的通过1234567下一页
摘 要:阐释翻译学长期执着于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一度被置于经验主义的对立面,脱离语言解释的实践。笔者把语料库语言学和阐释翻译理论相结合,在阐释翻译学研究中引入实践维度概念,探寻解决阐释翻译的实践路径。在理论阐述之后,通过“道德”一词英译的语料库分析,探讨语料库在阐释翻译学中的具体应用。阐释翻译学借助以语料库形式积累的“体系化”经验,通过译者的主体选择,使阐释翻译学摆脱单纯的理论研究困境,从而建立可实际操作的开放理论体系。
关键词:阐释翻译学 实践维度 “道德” 语料库
一、引言
阐释学的词源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从阐释学后来所获得的本体论解释意义来看,翻译和阐释实为一体。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传通(communication),传通涉及语内翻译(解释)、语际翻译、符际翻译(转换),即雅各逊的翻译三分法所涵盖的符号转换的每一方面。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辉煌后的挫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崛起有关,另一方面与其自身理论的发展不足密切相关。文献回顾显示,阐释翻译学至今仍然执着不放的焦点问题,基本上还是那些形而上的、纯理论的思考。我国译学界的阐释翻译学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以及“视阈融合观”出发展开研究(耿强,2006:39)。张德让在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一书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诠释学研究在历时线索上主要关注由施赖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利科等所代表的诠释学传统,在主题上主要关注对“理解”“解释”观念的一般认识论或本体论的讨论。李河的著作突破了这个叙述格局,它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所谓“激进诠释学”的研究,展开了一条由克尔凯戈尔—本雅明—海德格尔—福科—德鲁兹—德里达等人构成的线索,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张德让,2009:666)。然而,在笔者看来,李河所提出的“居间存在”虽然突破了结构与解构的二元对立,但并没有跳出翻译本身就是沟通这一传统的阐释学命题。张德让(2010:66~72)本人提出的翻译会通观虽然结合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展开论述,但与李河的“居间存在”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蔡新乐(2001:52~54)早在2001年就指出了通化翻译对翻译过程的“神圣化”的危险,这一努力可追溯到斯坦纳在《巴列塔》一书中所阐述的通过论文导读:
翻译重建通天塔的观念。长期以来,阐释翻译学无法突破其自身,洪汉鼎在向迦达默尔要求翻译其巨著《真理与方法》时遭遇的尴尬则反映了阐释翻译学被哲学本体化的事实。阐释翻译学不仅严重脱离翻译实践,在理论建设上也与其历史上极其实用的解经学传统以及当下翻译实践中常用的解释方法严重脱节。阐释翻译学成为一种单纯的本体论哲学思考,成为走不下神坛的理念,与翻译实践所建立的联系大多是支离破碎的非必然联系。

二、阐释沟通下的理性与经验

尽管阐释学及阐释翻译研究大多声称源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然而对伽达默尔的继承往往忽视了其阐释学哲学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和实践精神。事实上,辩证法和实践精神又是密不可分的。伽达默尔指出:“(由于)理解与解释的内在结合导致诠释学问题里的第三个要素即应用(Applikation)与诠释学不发生任何关系……这样,我们似乎不得不超出浪漫主义诠释学而向前迈出一步,我们不仅把理解和解释,而且也把应用认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的组成要素。”(伽达默尔,2007:418)伽达默尔对于应用的阐述不仅充满辩证认知,而且也是对实践精神的弘扬。在接受杜特采访时,伽达默尔详尽地阐述了他所宣导的亚里斯多德“实践”(Praxis)观念的含义:
首先,人们必须清楚“实践(Praxis)”一词,这里不应予以狭隘的理解……我们所熟悉的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使“实践”与对理论的“实践性应用”相去弗远,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对理论的运用也属于我们的实践……它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我们的实践事务,我们所有的活动和行为,我们人类全体在这一世界的自我调整……(伽达默尔、杜特,2007:67~68)
基于伽达默尔对阐释学所包含的辩证法和实践精神的认识,阐释学必然要关心阐释的实践维度。何卫国在《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一书中指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辩证法强调实践,强调参与,理解和解释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实践理性,而非理论理性。”(何卫国,2001:382)何卫国是国内较早关注到伽达默尔实践理性思想的学者,我们把这种阐释学的实践理性称为阐释的实践维度。这一概念把实践和理论看成是阐释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至关重要的两种维度。运用到阐释翻译学中,阐释翻译实践得以纳入阐释学理论关注的视野,使得长期忽视的阐释翻译实践可以上升到实践理性去认识,实践不再是单纯的匠工,而是可以纳入理论视野、可以被思辨和认识的翻译行为和行动的综合。阐释翻论文导读:ralityandethics;valuesandattitudes。②道德(形容词):moral,ethical。③不道德:unethical,vices。从上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译过程、技巧、评价等实践活动都可以纳入实践维度中来考察。
翻译的阐释实践主要表现为译者的阐释翻译经验,其中可以条分缕析的是翻译实践中产生的实践解释方法。作为翻译实践的解释方法一直游离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于阐释学的理论阐述之外,然而解释本身是翻译实践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实践理念的途径,也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论。翻译实践的解释方法是翻译者藉以跨越文化障碍的手段和方式。阐释实践维度的提出使长期游离于阐释学理论之外的经验解释方法得以被哲学阐释学吸纳,与此同时阐释理论又得到了翻译实践的支撑,解释方法和哲学解释理论融为一体。
翻译实践维度概念的提出还突破了翻译中的二元对立,使理论能够自觉走入实践本体去探讨翻译面对的种种问题,使行动研究成为可能,使资料分析能够为最终的翻译实践服务,而不是为纯粹的理论研究服务。翻译行动研究反过来也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的实践维度,使主体的人(即译者)和作者(即文本中的他者)之间形成对话,从而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间隔,形成翻译理解的通路。职称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四、“道德”一词英汉互译的个案分析

对“道德”一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翻译阐释实践中解释性方法应用的普遍性和译者对“体系化”经验吸收时主体选择的重要性。首先,通过翻查金山词霸软件所收录的《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我们发现“道德”一词的英语翻译包括:
道德:morals;morality;ethics。
透过The Babel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http://corpus.nie.edu.sg/laohong/Babel.htm)检索“道德”一词的翻译例证,归纳其翻译的实践方法,我们发现语料库所包含的翻译对应关系包括:
①道德(名词):morals,morality and ethics;values and attitudes。
②道德(形容词):moral,ethical。
③不道德:unethical,vices。
从上论文导读:
述列举可以看出,“道德”一词以及它的同义词在翻译处理中存在着复杂的情况。首先,“道德”一词和英语中的“对等词”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有些翻译采用了解释性的方法,例如把“道德”翻译成“values and attitudes”(见表1)。
再者,“道德”在汉语中的词性处于未明确的状态,这是汉语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在英译时必须考虑具体语境中的词性问题(见表2)。
在汉语的机器标注中,“道德”被标注为名词,然而由于其作定语的功能,翻译成英语选择了“moral”这个形容词来对译。最后,“道德”一词的否定“不道德”在英译时并非完全遵循拆字理解的方法,而且原文的形容词通过此类转换翻译成了英语的名词“vices”(见表3):
厦门大学卢伟教授开发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http:///ec-corpus/ logon.asp)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一词对应英语词汇的更多例证。输入“道德”一词获得的例句有126个,我们对其中涉及的非常规的英语对应词汇或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语境关系列表如下。
上述这些例证足以表明,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为翻译阐释提供丰富的语料例证,使得前人的翻译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借鉴,这样也促成了译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后来的译者借助对前人经验的“体系化”总结,使得视域融合从单纯的横向向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立体融合发展。
阐释学对“误读”的兴趣同样可以通过语料库丰富的例证得到较好的满足。例如在上述表4中,“I think keeping animals locked up in cages is criminal.”翻译成中文是“我认为把动物锁上关在笼子中是不道德的。”就可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原文作者想说的说不定就是“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犯罪”呢。通过这样的对照,一些有意无意的“误读”就很容易被发现,其中蕴涵的阐释学和文化意义也能得以很好地揭示。
计算机语料库的建立,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利用平行语料库或广义的网络语料解决先前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广义的语料库不仅包括为了专门研究语言收集的语料,还包括所有使用语言,并能够从中检索挖掘出信息的语料,所以像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和各种电子辞典这样的工具也是很好的语料,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翻译例证。仍然以与“道德”相关的词汇为例,它不仅列举了“morality”一词对应的翻译“”和“道德”的例证论文导读:语法错误。实际上,这里也涉及一个视域融合的问题:中国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所体现的语言认知如果有悖于英语的表达,就不能很好地顺应目的语的规范要求;而各国科学家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英语,那么英语最终只能成为“Englishes”,从而失去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资格。要解决这一问题,语料库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量
,还列举了诸多非对应的翻译例证(见图1)。
语料库的发展,部分实现了对包含前人翻译经验语料的体系化和结构化。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工具、语料编辑工具和语料检索工具,实现了对前人经验的结构化,但结构化如果能够结合译者判断的体系化,前人知识就会转化为当前翻译的知识,从而为古今、中外的视域融合铺平道路。经验的体系化不能够仰赖机器独立完成,实际上机器完成的正是非价值判断的那一部分,而价值判断则留给阐释者来解决,但机器的作用是为后者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而这一切仿佛是给阐释学插上了翅膀。
阐释学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在语料库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的存在,翻译表现为一种阐释行为。如果考虑到意识形态、文化、语言禁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便能够发现,翻译不仅是选择,而且是阐释性选择。中国特有的外宣翻译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翻译的范畴,除了信息的选择要十分注意以外,还需要注意增添解释性文字。而外宣翻译中的解释,正是阐释学进入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在全世界建立的孔子学院,实际上也是通过阐释孔子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其中的阐释学原则,今天传播的儒家文化决不应该是包含封建糟粕的儒家文化,而应是融入了当代社会要求、且能够为所在国人民接受的儒家和中国文化。这其中涉及的经典阐释与翻译问题不可谓不多。
阐释翻译甚至波及到自然科学的翻译。科技工作者的论文写作不应该是简单的翻译,而应该是译写结合的实践工作,其中也包括顺应国际期刊的规范。笔者曾为不少工科教师校改过论文,很多老师不能理解外国的编辑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我们修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语法错误。实际上,这里也涉及一个视域融合的问题:中国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所体现的语言认知如果有悖于英语的表达,就不能很好地顺应目的语的规范要求;而各国科学家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英语,那么英语最终只能成为“Englishes”,从而失去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资格。要解决这一问题,语料库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量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绝佳资源,蕴含了大量“体系化”经验的外文文献为科技论文的译写提供了参考。
当然,利用“体系化”经验来辅助阐释实践有其工具的局限性,那就是有些语料库使用的语料往往不是经过仔细选择的专家译者的翻译,比如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和诸多网络电子词典,其中所包含的翻译错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种“体系化”的经验论文导读: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脱离语言解释实践的阐释翻译学研究必然是死路一条。在阐释翻译学研究中引入实践维度概念,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探寻解决阐释翻译学的实践路径,给阐释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阐释翻译学因此能够通过语料库积累的“体系化”的前人经验,依靠译者的主体选择,使阐释翻译学摆脱单纯的理论研究困境,从而建立起
材料也是非常可怕的。笔者有一次让学生翻译“高等院校”一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institutions of higher”,问其来源,说是手机中的电子词典!可见,计算机语料库并不能完全代替纸媒词典等传统工具书(包括其电子化版本),因为语料库往往仅仅是语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不对语料的正误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译者参与自主选择,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和翻译实践应用的阐释性。五、结语
长期执着于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脱离语言解释实践的阐释翻译学研究必然是死路一条。在阐释翻译学研究中引入实践维度概念,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探寻解决阐释翻译学的实践路径,给阐释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阐释翻译学因此能够通过语料库积累的“体系化”的前人经验,依靠译者的主体选择,使阐释翻译学摆脱单纯的理论研究困境,从而建立起可实际操作的开放理论体系。
(本研究受江苏省教育厅项目[No.2012SJD740011]:“基于语料库的双语词典例证选择与翻译研究”支持。)
致谢:感谢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对本文的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蔡新乐.翻译还是它本身吗? ——“通化翻译”辨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话录[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伽达默尔.诠释学 I II: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3).
[5]何卫国.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外语, 2010,(7).
[7]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67
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8]Pym,Anthony.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A].in Piotr Kuhiwczak and Karin Littau(ed.),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C].Clevedon· Buffalo · 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7.
[9]Robinson,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张明权 江苏镇江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2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