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新课改新课改背景下加强生态课堂革新与实践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53 浏览:62367
论文导读:
课堂不仅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育人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从孔子的“杏坛”到现今的教室,课堂一直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生态学,作为交叉边缘学科,其提倡的基本原理已广泛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在新课改实践背景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究和分析课堂教学问题,不仅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构和谐生态的课堂提供了及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生态学与生态课堂的组成成分

生态学是以一定社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规律作为对象,并探讨实现最佳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生态学依据生态主体、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其发展规律,解释发展趋势和方向。从生态学分析,课堂生态系统是由生态主体即教师、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在特定教育空间的组合。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堂生态系统。
信息时代的今天,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从此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的保障,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
课堂生态系统中,学生的角色不仅是求知者,更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生态化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是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学生通过主动的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理解,使自己的潜能、天赋、创造力得以发挥,情感和意志得到熏陶。在生态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同伴的客观因素影响同学的学习,还需要同学间直接合作,讨论、探究学习课题。这时,学生的思想火花发生相互碰撞,思维最为活跃,创造力更强。此外,在生态课堂中,学生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参与者。因不同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也不同,学生的观点有时会给老师极大的启示,从而帮助教师成长。
课堂生态环境是与教学活动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情景环境和信息环境等。课堂生态环境具有物质流动、信息流动、情感交流等功能。课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指的是课堂环境中自然物质因素在课堂生态内的流动,如教室空间、室内温度、湿度等相对稳定的物质流,也存在教具、学具、仪器、图书资料、教学媒体等相对活跃的物质流。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环境,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信息取得联系,师生在信息的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及行为变化。课堂信息在流动中具有复制性和增值性的特点。正如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信息,我也有一个信息,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信息,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个信息。”课堂生态系统中,正是由于师生的存在和参与,在物质和信息交流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教师、学生、环境之间情感的交流。

二、生态课堂具备的特征

生态课堂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共有的性质,即整体性、开放性、发展性、平衡性和超前性。
1.整体性
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和个性特长,其作用、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是不可替代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环境中充满了相对稳定与绝对可变的多种因子。教师、学生和各种教学因子融合在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中,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各因子间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相乘的关系,使生态课堂浑然一体,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
2.开放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相对闭塞。俗话说“马厩里培养不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教学并不是把课前准备的教案按照一定的论文导读:
逻辑顺序,逐次讲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若是这样,那教学就是一种封闭、单向的信息输出,违背了生态学的原理。生态课堂要避免“花盆效应”,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并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和种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丰富学生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的知识和体验。课堂生态的开放性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生态课堂的开放性更为明显。
3.发展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生态学的观点课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某个公式、背住某篇课文,还必须让学生获得基于个人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学生获得了这些能力,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更好地去适应现今社会。教学中,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积极地体验学习过程,学生的个体生命性才会得到张扬和体现。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个人的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可见,发展性的生态课堂是学生今后生涯发展、个人成长的有利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利共生的课堂。
4.平衡性
课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教师、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内部的物质循环与信息流动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平衡、课堂与课外延伸的平衡、课堂因子相对不变与绝对变化的平衡等等。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这是失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内容,没有课外的延伸,这也是失衡;维持课堂生态平衡的因子即教师、学生和环境若始终没有变化,这种情况同样背离生态学平衡性的理念。因此,生态课堂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求平衡,使生态课堂每天都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才会有新的收获。5.超前性
课堂教学对学生发挥的主导作用若仅限于在课堂时间、只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内容,那就背离了生态学的理念。生态课堂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在与学生传授、交流教科书上内容的同时,还需有效利用课程的各种资源、当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其有机融入到各章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关注最新的社会现象、剖析最新的学科问题。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及时、全面地把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生态课堂的创新与实践

课堂生态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生态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生态课堂的创新与实践,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更具人文性,让学生在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氛围中成长、发展。

1.树立生态的课堂意识

观念、思想指导行动。构建生态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改变仅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念,树立、开放、体验、互动的生态课堂意识。课堂具有作风,需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通过师生观点的重组、碰撞,拓展师生的视野,超越书本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生态课堂是动态开放的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时空、资源、内容、过程、结果、方法等的开放,更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开放。走出教室空间的局限、跳出书本条款性的阐述。在课堂生态系统中,体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说明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的体验和教学成效是成正比的,教师不能用说教代替学生的体验。生态课堂中,需要生生、师生间多种形式的互动。互动,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互相建构,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以求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2.建构生成的课堂过程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给学生传授确定的问题结果,教学过程往往是对教案的简单执行,仅体现课堂的预设性,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这种做法导致教学只重理论的讲授,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缺失。生态课堂则是对话、探究式的教学过程。生态课堂的生成不是教师对外部信息的简单输出,也不是学生对教师观点的简单接受。它是发生在教学过论文导读:除老化、过时的内容,教案应及时修改,反映最新问题。做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化的课程内容。4.使用生态的课堂策略课堂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生态课堂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情景教学、观看教学光碟、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每种方法作为生态
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与过去的经验进行联系、重新组合,建构出新的思想观念,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可见,生成是动态的、多元的、创新的。它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记住问题的最终结果。

3.讲授生态的课堂内容

师生虽有统一的教科书,但教科书仅仅是例子。生态课堂需要教师创造、加工教学内容。一是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和最新发展趋势;二是热切关注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诸如此类的内容要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地方性。尤其在面对新一届的学生时,教师应删除老化、过时的内容,教案应及时修改,反映最新问题。做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化的课程内容。

4.使用生态的课堂策略

课堂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生态课堂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情景教学、观看教学光碟、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每种方法作为生态因子,根据其特点和使用要求,出现在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应既有插图,又有观点,体现图文并茂。否则,课件的内容若是纯文字地排列,同样无法吸引学生,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一节课内使用多种教法时,应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权衡教法的利弊,做到扬长避短,各教法有机配合,形成整体的生态课堂策略,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5.创设生态的课堂时空

有效、真实、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基础。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光照、温度、湿度、颜色、声音、气味等自然因素和桌椅、电化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设施因素。它们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课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师的声音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应该清脆、响亮,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态的课堂时空还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信息、心理环境。课堂情感环境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媒介传播的信息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情感氛围。信息环境是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传递的各种信息的总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涌入课堂,教师一方面要设计合适的信息量,一方面要利用好教学上出现的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教师要调动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氛围,以便师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提高教学的效率。良好的情感、信息和心理环境,就能形成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和绿色健康的生态课堂。

6.审视生态的课堂系统

课后,教师应根据生态学的理念和生态课堂的特征认真审视课堂。特别注意课堂不是单调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教师和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与环境组成的。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生态系统中交流、互动、竞争、协同,共同成长,形成有机的生态链,努力达成预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张桂敏.略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管理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 张淑焕.建构课堂教学情境生态环境,优化课堂有效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4] 卢伟.优化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新探索——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5] 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