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新疆新疆化学双语教学调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08 浏览:57842
论文导读:言进行考试等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大多使用汉语言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诠释是经过思维转移层次而实现的,接收信息要经过“汉语言——本民族语言”这一转换过程,123下一页
摘 要: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研究以昌吉市回民中学维汉双语班为例,通过分析化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如何调和对双语教学呈现出矛盾心理、如何处理化学知识、专业术语以及汉语语言三个学习障碍。以期对化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并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化学双语教学;学习障碍;语言表述;管理评价体系
一、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迅速发展,但是教育质量却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阶段,特别是数理化学科质量较差。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导致了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从而直接影响了本民族人才整体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在初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中适当引入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以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

(一)学生面临的双重困境

1.态度如何调和:对双语教学认同度较高但同时呈现出矛盾心理

在不同的环境中学生对汉语言以及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度是不统一的。学生在进行本民族的人际交往时,更偏重于使用本民族语言,这时对民族语言的认同度就较高;而学生身处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学习环境或学习过程中时,更注重使用汉语所提供的知识,这时对汉语的认同度又占了主要地位。由于生活中穿插着两种语言,这就容易形成一种矛盾心理。
从1992年开始陆续开设双语授课实验班到如今,却还是没有找到关于双语教学模式最佳途径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只是一味的去批判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编排等等方面的不足。也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教学的主体——学生这一层面上来。同时这也正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探索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如此这般,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汉语言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矛盾心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其调和成为最恰当的比例,以帮助自身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课堂中的学习障碍

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都是其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这门学科中的元素符号、专业术语以及实验仪器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术语一知半解,就会出现识记困难,学习效率低,遗忘率高等现象。因此,要学好化学,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更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化学学科用语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推理性都比较强,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要完全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化学的知识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需要跨越语言障碍这一巨大鸿沟的双语班学生。[3]学生在刚接触化学课程时,需要面对数量较多、相对陌生的新术语、符号以及相应名称时,一时很难吸收。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新旧问题日益积累,容易造成比较混乱的理解和互相颠倒的现象。不能够及时消化当堂课程知识,直接影响到课后作业完成的效率与速度,无形中延长了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依此类推,在新的化学课中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理解旧知识,无法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又将影响新课知识的获得。因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影响到教师课程计划的实施。

(二)教师所遇的障碍

如今,双语教学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双语教师要想提高双语教学能力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摸索与努力,而提高教学能力最大的障碍是在语言的表达水平方面。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4]无论如何革新、发展教学方式,讲授式的地位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广双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政府有关部门及许多学校都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大力培养双语师资。但是大部分双语教师却认为,所参加过的相关进修与培训的效果并不好。究其缘由主要是目前的师资培训中主要是侧重于提高教师的汉语水平,但是培训内容与学科本身关系却不大,缺乏专业性。

三、改进的策略

(一)运用“三阶段式”化学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双语教学课堂中,由于课时有限、考试多以汉语言进行考试等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大多使用汉语言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诠释是经过思维转移层次而实现的,接收信息要经过“汉语言——本民族语言”这一转换过程,论文导读:步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而是他们汉语水平的迅速提高、视野的扩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章骏斌.大学化学双语教学浅析.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2006,(3):9.古丽娜.沙比提.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这样就增加了思维环节,必然降低思维速度。传递信息则为其相反过程,如此反复,中转环节增多,处理信息不及时,学习效率必然下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将化学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三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加大汉语言课时量,强化汉语言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实施“早起步、重基础、促强化、多途径”的汉语言教学策略。[6]第二阶段,在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言基础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民汉两种语言穿插讲授,学生使用两种语言提问或回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汉语言授课为主,民族语言授课为辅的原则。第三阶段,通过拓展化学双语空间、开发化学双语课程、创设化学双语环境使得课堂中基本过渡为只用汉语言授课。
“三阶段”化学双语教学模式基本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种模式始终使教师和学生处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化学双语教学活动,为化学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保证。

(二)调整教师培训重点,培养“民汉兼通”的化学双语教师

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是关键。在双语教师培训中,对部分汉语言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仅关注他们汉语语言能力,还要鼓励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联的全面型知识。

(三)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基础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

目前新疆初高中化学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虽说在科学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是合适的,但是却忽视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课程建设以及双语教学中关键的民族性。因此,可针对地方特点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渗透本土化知识的化学课程能使得化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认同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7]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三个结合”

1.教师与专家相结合

学校依靠专家及时了解国内外双语教学的信息,并聘请他们指导、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双语教学需要各学科的协同研究,学校可以成立“双语研究备课组”,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为了验证研究的效果,学校还可以请市、区各学科的教研员一起来听课、评课。在实践探索中,使双语教学课题研究的方向逐渐明晰,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经验不断丰富。

2.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把开展双语教学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加以立项,并以教学目标为先导,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式,加强汉语言教学、营造汉语学习氛围。新疆的双语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实际参与者要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实践,加强实证研究,注重资料的积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科研,建立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及时发现存在的现实问题,避免走向误区。

3.汉语言课与双语课相结合

教师应将双语言教学的核心集中在创设情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探索汉语言课与双语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说,相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方式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场需要大投入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研究很难,甚至比科学研究还难。所以,开展双语教学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8]
如今双语教育正处在探索期。一方面,原来只用母语授课、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正在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并从中收益非浅;另一方面,经过培训的教师正成为双语教学的中流砥柱。学生得到的进步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而是他们汉语水平的迅速提高、视野的扩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章骏斌.大学化学双语教学浅析[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12.
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J]. 民族教育研究,2006,(3): 9.
[3]古丽娜.沙比提.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策略[J].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5]努尔白克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做好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J]. 语言与翻译,2004,(3): 35.
[6]李儒忠. 新疆汉语言教学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5
[7]杨霞. 浅谈新疆中学化学教学中研究型学习本土化教学资源[J论文导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3):23.梁洪有,李爱国,郭增长等.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高教论坛,2006,(2):43.(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上一页123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3.
[8]梁洪有,李爱国,郭增长等. 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 高教论坛,2006,(2): 4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