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作文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50 浏览:44366
论文导读:
作文是学生心灵与知识水平的一面镜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作文教学又恰恰是语文教学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写作教学都被“边缘化”了,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因此,与传统阅读教学一样,传统写作教学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了中考语文作文阅卷,通过阅卷,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体会,深深感受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学生的作文大多无话可写,即便是写出来的也无非是模仿他人的话,没有真正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②学生平时的材料积累匮乏,在作文中,很多学生引用的竟然是同一则材料;③在评阅学生的作文时,深深感受到学生并不喜欢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有着很强的投机取巧的技术因素;④从学生的作文中,也反映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对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的要求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思维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要积极探讨作文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给予学生生花妙笔。

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兴趣一旦发展到入迷、持久和稳定的程度,就会变成一种爱好。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不把“激发兴趣”当作重要的教学原则。
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告诉我们: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只有懂得感悟生活的人,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往往是架空了的,无依无靠,单纯的“为作文而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即“两耳要闻窗外事”,读书、读报、“读”人、“读”电视、“读”生活、“读”社会,包罗万象。
其次,要培养写的热情。作文是写出来的,绝对不是说出来、教出来的。教师要注重实际的写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训练才能真正学会写作。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写的热情。同时,要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学生入境生情、触情思人,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爱上作文。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吗?

二、作文训练要体现明显的层次性

作文教学层次性不强,是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在现行的教材当中每个单元后安排的作文训练,是根据本单元内容编排的,使作文训练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不强,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写作教学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不仅如此,学生作文也只有基本的“写作模式”,如写母亲,就联系祖国;写老师,就比作蜡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适度要求,不必也无需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应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完成作文,不可搞“一刀切”。同时,在作文训练当中,教师要克服学生心理上惧怕作文的因素,针对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努力树立从“怕作文”到“爱作文”的典范,将这类学生的成功之作作为“攻玉之石”。

三、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

当今,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把中小学作文教学,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的作文教学比喻为“宝塔”(“宝塔”本指文艺家超脱社会现实的艺术天地),即指一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只着眼于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因此,要夺回作文写作这块阵地就要尽快让学生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从“宝塔”中跳出来,奔向“十字街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中,注重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自身素质,扩大信息接受量,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允许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四、改进现行的评价方式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的弱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了解和交流。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写作评价普遍的标准化、教条化。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评价方式必定会极大地推动作文教学的改进。同时,在作文训练当中,降低学生写作难度,随时寻找具有共性的写作亮点。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抒发对母爱的感恩;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尝试与屈原进行超越历史时空的对话,等等。
让学生都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是我们所有语文工作者真诚的期待;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宝塔”,从丰富多彩的“十字街头”寻找自己的写作,是教师作文教学共同努力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陆志平,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黄建成,袁立庠.中学作文教学法.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04.
[3]姚麟园.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
[4]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1.
(作者单位 安徽省铜陵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