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电针和药物对心动过缓大鼠心功能影响及量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80 浏览:48192
论文导读:.05),4mA郄门低量组与2mA郄门组,对心率、LVSP、+dp/dtmax等指标的影响差别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对t-dp/dtmax.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4.结论:(1)药物的量效联系:不同剂量的维持给药量对大鼠心率、心功能、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影响的效应大小不同,其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高量组模型组模型低量组,与其给药
摘要:1.探讨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普萘洛尔(心得安注射液)维持给药量和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郄门”穴对心动过缓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的药物剂量和不同的电针强度间的效应差别及联系,为定量评价针刺效应提供线索,为临床操作提供科学依据。2.探讨策略:用普萘洛尔建立心动过缓的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普萘洛尔维持给药量、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2mA.4mA.6mA)大鼠左侧“郄门”穴对大鼠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的影响及量效联系。3.结果:以心率(HR)、心功能(LVSP.+dp/dtmax. t-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等为观察指标,不同剂量的普萘洛尔维持给药量各组之间的效应差别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郄门”穴均有改善心率、心功能的作用(P0.01),其效应大小走势是6mA4mA2mA,i而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2mA、4mA.6mA郄门组与模型高量组相比,对各项指标影响的差别均有极显著性作用(P0.01);2mA和4mA组,2mA和·6mA组之间对心率、心功能影响的差别均有统计学作用(P0.05),4mA组和6mA组之间对心率、心功能影响的差别均无统计学作用(P0.05),不同强度的电针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相互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作用(P0.05);2mA郄门组与模型低量组对各项指标影响的差别均无统计学作用(P0.05),4mA郄门组、6mA郄门组与模型低量组对心率、LVSP.+dp/dtmax等指标的影响差别均有统计学作用(P0.05),对t-dp/dtmax.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4mA郄门高量组与2mA郄门组、4mA郄门组及6mA郄门组之间的效应差别均有统计学作用(P0.05);4mA郄门低量组与4mA郄门组及6mA郄门组之间的效应差别均无统计学作用(P0.05),4mA郄门低量组与2mA郄门组,对心率、LVSP、+dp/dtmax等指标的影响差别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对t-dp/dtmax.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4.结论:(1)药物的量效联系:不同剂量的维持给药量对大鼠心率、心功能、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影响的效应大小不同,其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高量组模型组模型低量组,与其给药的剂量具有相关性。(2)电针的量效联系: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效应量有着差别,较强的刺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应,其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6mA郄门组4mA郄门组2mA郄门组。其中6mA郄门组和4mA郄门组效应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作用,这说明当电针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量之后,其效应的增大走势有所减缓。(3)某一电针刺激量与药物刺激量的效应相当:2mA郄门组与模型低量组,6mA郄门组与4mA郄门低量组之间效应的差别均无统计学作用,这都表明在一定程度上2mA的电针刺激效应与两组间给药剂量的差值所产生的效应相当。(4)针药量效联系上有着差别:2mA郄门组和4mA郄门高量组之间效应的差别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作用,二者之间不具有等效性,说明高浓度的维持给药或可以使大鼠的心功能降低,并超出电针可以调节的生理范围,以而提示出针刺的效应有效发挥必须基于机体在一定的可调节的生理病理范围内获得刺激。关键词:电针强度论文心动过缓论文大鼠论文普萘洛尔论文针药效应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8
Abstract8-10
绪论10-11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11-22

一、针刺效应的探讨概况11-17

1. 针刺效应量以及针刺刺激量的相关探讨11

2. 电针刺激参数与电针效应的相关探讨11-12

3. 针刺治疗效应评价的探讨概况12-17

二、针药结合的进展需要及启迪17-18

1. 针药结合的探讨概况及近况17

2. 针药结合探讨成果对定量评价针刺效应的启迪17-18

3. 针刺镇痛探讨成果对量化针刺效应的启迪18

三、心动过缓的相关文献探讨18-22

1. 中医学对心动过缓的认识18-19

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概况19-20

3. 现代医学对心动过缓的认识20-22

第二部分 实验探讨22-31

1. 材料与策略22-25

2. 实验结果25-31

第三部分 讨论31-36

1. 实验案例的讨论31-33

2. 实验结果讨论33-35

3. 本课题的革新点35-36

第四部分 结论36-37
参考文献37-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1-42
致谢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