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中等学生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59 浏览:46034
论文导读:
【摘要】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学习高考中的考试方法、能使自己在高考中发挥出正常水平,不致使哪门科目成为往低拉分的学科是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中等水平的学生,数学这一学科很难学好,往往是高考中易失分的学科,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好复习和答题策略,使本学科提高实际得分,是对中等水平能进入高校大门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数学 高考 策略 成绩
自从陕西省数学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高考数学题基本上比较平和,围绕着考纲着重考查三基,大部分题目比较容易上手,没有什么很偏的怪题。所以,基于这种情况,在高三复习时,特别是针对中等学生的数学复习,就要掌握好这些年来高考的趋势,注重学生的三基培养,力保会做的题目能得分,尽可能避免会做的题失分的现象发生。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为了得到这样的目的。复习时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基本概念这一关

很多学生特别是中等或偏下的学生不注重概念学习,以为会做题就行了。这是一个误区,一方面有些考题就是针对概念进行考查的,如果概念不清,这些分根本拿不到,这是很可惜的;另一方面,有些题目是把基本概念综合在里边进行考查的,如果概念不清楚,很难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更难做到在题目的演变中的举一反三处理。所以,在复习基本概念这一块上要下大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具体的来说,集合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数列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导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等。
复习概念,最后能行成知识体系,把所学知识点能串起来,主干一提就是一大串,每个知识点就是串中的组成部分,然后由每个点的发散,就成了一片一片的面,这就是由点到面。

二、注重基本运算功夫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由于贯于使用计算工具,致使计算能力非常低下。必须花大功夫进行培养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7ctime.com
,一定要养成动笔写的习惯,纠正那些只看解题过程而懒于动手的坏习惯。习惯养成了,解题能力自然就强了,解题多了,分析问题能力自然就强了,见到什么题也就敢上手了。所以,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在三角部分,解析几何部分、数列部分,都是大运算量内容,所以在这些内容复习中,要让学生有耐心,万不能一见写那么长解题过程就怯场了,那是不行的。在解题过程中找寻规律,这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规律,问题一归类,那就是一类一大片。教师在复习中,是分析这几年高考中的题型,解决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消化直至掌握。比如,这几年在解析几何中考的最多的就是直线方程和二次曲线方程的联系求解问题,解决模式基本固定,但是计算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过硬的运算功,这一关是不好过的。模式就是将一次方程代入二次方程消元,然后整理成x或y 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或者讨论,得到点的坐标或者截得线段的长等。那么这个代入消元,二次展开这个计算必须完成,而且每一步不能出错,不然得不出要的结果。这就是对基本计算的考验。
再比如,这几年数列部分题目类型,基本是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逐项相乘求和问题,利用乘公差错位相减法完成,但是计算量也是相当的大。方法固定,计算量大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就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平时功课做到位,一看到题就能上手快速完成。如果光有思路,计算功力不过,一涉及计算就错,那是得不了分的。根本完不成数学学科应得的分数。

三、心态要好,学习答题方法

对于中等学生来说,高考成绩中最容易失分的就是数学。一般来说,在高考中数学能够拿回本学科应得的分数就很容易上了大学录取线。如果数学分数太低,成了严重的影响总成绩的学科,那其他科发挥好了也是很难得到录取线。因此,中等学生在高考时一定要有技巧,特别是数学高考中,掌握高考题的难度分布情况,就能使自己在高考中得到较理想的成绩。一般来说,陕西这几年数学高考题比较平和,基本题型比例较大,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先做会做的题目,千万不要在较难题目上浪费时间。也就是把选择题一定要认真的去做,不要轻易失分;后面大题前面几个还是比较好上手的题目,也要认真的去做,争取拿全分;后面的大题则比较难一些,但第一问都是较简单的,把第一问的分数拿回,数学这一学科的任务基本就能完成。不致成为往下拉分的学科。另外学生一定要心态平和,不要紧张。这几年数学高考题都比平时的模拟考试题容易一些,当你明白这些道理后,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压力,轻装上阵,就一定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的。
参考文献:
于宗国.关于高考数学复习指导的一些思考[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1(Z1).
肖文华.数学高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调整[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2).
[3]洪雪芬.艺术类中专高考数学复习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单位:榆林师范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