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让”艺术-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77 浏览:132141
论文导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应充分把握“让”的艺术,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拥有观察权、动手权、思考权、表达权,从而全面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让”的艺术;观察;动手;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积累,更应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让”的艺术,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从而全面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此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许多同学往往会被对感官有强烈刺激的现象所吸引,如,在化学1中,做“金属钠的加热”这一实验时,当做完实验让学生描述现象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观察到“的火焰”,有一部分学生还观察到加热后先熔成光亮的小球,基本上没有学生注意到燃烧后有残留固体,颜色和状态怎么样?此时教师若能适时表扬,并正确引导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讨论后学生会很快注意到固体的存在及其颜色和状态,并自然提出“固体是什么?性质如何?能溶于水吗?”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精心呵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知道,真理不一定在老师的嘴里,也不一定在正式出版的书籍里,真理是需要探索的。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生活,自主地发现问题,比老师的“告诉”要强百倍。因为听过的印象不深,读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才能刻骨铭心。

二、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验的一切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程对实验要求的最本质的特征。如,“合成腈纶线与羊毛线的分辨”实验,老师让一学生上台分辨,学生开始时有点紧张,但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开始实验:一看,不行;二拉,也不行;三烧,得出了正确结论。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动手选择所用的仪器,并动手实验,真正达到实验的目的。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

爱主动、爱自由是学生的天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思考空间,不仅能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问题,更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真会”和“真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可以源于:7彩论文网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减少老师的随意提问,学生的无谓讨论,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除杂问题时,“如何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HCl?”以前教学时,老师总是急于启发、讲解,最后自然地告诉学生,最好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而这样做的结果,对好一点的同学来说,只是记住了这个结论,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则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碰到相同的问题还是我行我素,瞎蒙一个答案了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的实际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除杂的原则,并且对此探究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此时教师应做到在“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有言敢发,有疑敢质,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己来作出结论。例如,在苏教版化学2中第69页做[实验2]时,教材对实验操作是这样要求的:“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 2%的硝酸银溶液,振荡
试管,同时滴加2%的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再加入1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在温水浴里加热3~5分钟,观察并记录现象。”在做实验时有学生说:“老师,不能振荡试管!”这时老师在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基础上,同时建议学生仔细地观察实验,自己得出实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睿智不是表现在“先知于学生”或“胜于学生”,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和谐共振,课堂的节拍应随学生的活动起伏。
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拥有观察权、动手权、思考权、表达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凸现生命的张力,闪现创新的火花。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