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34 浏览:15589
论文导读:
摘要: 要办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须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建设,大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它注重某项或某些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多见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与技能培训似乎没有交集。
但是笔者认为,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使技能培训获得成功,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完善。
自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连上新台阶。据统计,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几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但不容忽视的是,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大多数是因成绩较差等原因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党校的殿堂而“滑落”至职业教育。
反观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从提出到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已经坎坎坷坷走到第二十个年头。人们看到的是,20年来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其他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它的前进步伐显得那么艰难和缓慢。
198源于:7彩论文网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8年,一篇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见诸《上海教育》杂志,素质教育这一新概念引发了教育界旷日持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纠偏”,纠应试教育之偏,是针对当时大学教育的过分专业化、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总体上看,20年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观念,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是,由于劳动用人制度和社会分配结构忽视技能型人才,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这种压力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和家庭内部,使中考、高考竞争不断升温,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出口不畅、分流吸引力不强,升学压力直接指向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
因此,目前需要大力倡导的,就是办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分流的力度,增强分流的吸引力。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建设,在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证书之间建立对应、等值与衔接的关系。
围绕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具体措施应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要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极力深化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重建人文精神,既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华,诸如以民为本、仁爱、信义、平衡和谐、见贤思齐、自省、修身、慎独、谦让礼仪等等,又应注入现代意识,诸如人格独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博爱宽容、法制、公平竞争等。人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根基。然而,人文学科对于积聚社会资本,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培养公民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作用却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调和推动。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进步,就越需要用科学、高尚的人文精神来指导。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它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极强的渗透力,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弱化,会导致职业教育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因此,要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理念,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和培养日标。
其次是课程设置要坚持将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要想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又具备远大个人理想和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课程上科学安排,做到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所谓的“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并不意味着学科课时相同,更不意味着削弱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养,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人文科学讲座。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基础上,开设诸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学艺术欣赏、音乐欣赏、书法与绘画、哲学与美学等大量人文学科、边缘学科方面的讲座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完全由学生凭个人爱好和兴趣选择、参与,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次是教学操作上要坚持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利用规定课程和开设讲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对专业课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即要注意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意义,不仅要教育学生懂得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掌握“怎么做”的技术性问题,还要教育学生懂得“为谁做,为什么做”,以及“如何才能做的更有意义”等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
最后是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内化环节。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须经历自我感悟、积极行动直至自我提升的实质飞跃。为此,要引导学生理解包蕴在校园人文环境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不仅是整洁美观的校园,而且是一个文化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还指学校在坚持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能够允许并鼓励学生按他们个性去发展。学生理解了校园人文环境中包蕴的这些人文精神与理想,才不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动于衷,才会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从中汲取养分。
在技能培训的道路上,有了素质教育的参与,它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