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71 浏览:155544
论文导读:
从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三个方面,对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数学教学 幼儿 探索活动
在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口,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关于探索与数学的关系,《纲要》是这样阐述的: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皮亚杰称之为“逻辑数理知识”的数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教的。儿童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头脑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产生抽象的数概念。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思维发展的“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例如,认识数字“2”,幼儿就要接触大量的数目为“2”的物体,知道“2”可以是2块饼干、2只小猫、2个玩具……幼儿在获得了关于“2”的感性经验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增加了对数量认识的抽象成份,最后幼儿点数数量为“2”的物体后说出总数,这个总数就标志着初步的抽象的数概念,因为这时幼儿说出的总数,已不单指最后的那一个,而是概括了前面已经数过的1个在内,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开始萌发了对“2”这个数的抽象认识,而这个抽象认识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得到的。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承担培养明日栋梁的重担的教育必须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哪些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关键因素呢?

1.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有些行为不合乎成人的逻辑,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因此,若想创设有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相似于幼儿生活,相似于幼儿心理发展,相似于幼儿的好模仿、好户外活动、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动、好游戏。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
(3)让每一名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如幼儿玩建筑游戏时,用积木搭建成功后,就会请老师去看,去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2.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能既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蕴含着教育目标的内容。简言之,材料的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以下特征:
(1)材料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保持足够兴趣;
(2)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丰富多样;
(3)提供的材料应注意体现数学活动目标;
(4)材料具有可造性,可组合性;
(5)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深度的递增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例如,教幼儿按一维、二维、三维的特征分类的活动,插花游戏的材料是按这样的顺序投放的:
首先,根据花茎的粗细不同,投放花心大小不同的花朵;其次,根据花茎的粗细、长短的不同,投放数量不同、花心大小不同的花朵;再次,根据花茎的粗细、长短、颜色的不同,投放花心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及颜色不同的花朵。
这一系列活动材料所蕴含教育目标、内容,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学习和探索不断走向深入,并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索的动机。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才能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的研究和发现铺路搭桥,一般应创设以下几个环节:

1.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幼儿真正地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例如,《帮我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1和许多”一课,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一只老虎被许多只凶狠的老狼包围了!老虎怎样才能逃脱呢?教师利用这一问题情景,利用幼儿各执一词的不同观点,利用幼儿关心老虎安危的心情,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情景中去寻求答案。由此,自然的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

2.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地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求异性”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几何图形的纸,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最后引导幼儿把各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总结出等分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的规律。再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解组成时,通过“分两份”“取物分两份”“剪格纸”“填补数”“盖房顶”“拼花”等多种数学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体验数的各种组成形式,从而探索出数的分解顺序规律。这类活动是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调动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抽象思维。
3.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体验其中乐趣,走向成功。
例如,小班幼儿对空间的感知是模糊不清的,掌握空间定向也比较困难,如果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体会这些空间方位,让幼儿用外部动作逐渐内化而引起思维的论文导读:还可以怎样藏?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圆圈下面去。”幼儿被难住了,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总不能钻到土里吧?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及时提醒:“圆圈在上面,人才能站
积极活动,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圈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教师发出口令:“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圈里藏起来。”幼儿很快跳进圈里,这时教师又问:还可以怎样藏?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圆圈下面去。”幼儿被难住了,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总不能钻到土里吧?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及时提醒:“圆圈在上面,人才能站在它下面,再想想应该怎么做?”幼儿明白了,他们把圆圈高高地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4.鼓励并支持幼儿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上文提到的“1和许多”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的向幼儿提出:“生活中如果你1个人遇到许多坏人怎么办?”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了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