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渗透在不足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办法电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56 浏览:97533
论文导读:

一、案例背景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初中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接触、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然而,教师往往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课堂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下面以“

5.1一元一次方程”的三次磨课展示给大家,期望引起共鸣.

二、案例描述

温州市举行课堂教学评比,何老师作为瓯海区选手参加比赛.何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流畅,并且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教师.参赛前进行了三次上课磨课,每次磨课都有新的领悟,出现新的设计.在此,仅撷取“尝试检验法”的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片段一:第一次试课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浙教版“5.1一元一次方程”从三个情境问题列出三个方程,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接着介绍尝试检验的方法.第一个情境问题为:一名射击运动员,两次射击都是整数.平均成绩为6.5环,其中第二次射击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击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______.(=6.5)
(完成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后,“尝试检验法”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怎样求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呢?比如,我们刚才遇到=

6.5的这个方程,它的解该怎么求呢?

(大多数学生已经口算出来了)
众生:等于4.
教师:(老师有点惊讶,稳定一下情绪)为什么?
学生1:因为当x=4时,代入方程=

6.5,方程左边的值等于右边的值5.

教师:说的太棒了,它就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概念,再通过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方程左边的值等于方程右边的值,于是就得到了方程=6.5的解.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方程的实际情景,这里的x指的是第一次射击的成绩,并且容易看出,x比平均成绩6.5要小,而且要取自然数,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x取0~6之间的自然数(PowerPiont显示表格),我们一起来代入.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中的各个数据.
教师:可见,当x=4时,方程=

6.5左边的值等于右边的值等于5,所以方程=5的解为x=4.

此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疑惑(为什么已经知道解为x=4,还要如此去求?).
教师:我们把像刚才这样一个个代入检验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尝试检验法”(PowerPoint显示“尝试检验法”),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课后,参与磨课的老师主要有两点看法:一是情境问题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建议改变一下背景,引入奥运会温籍射击冠军——朱启南(浙江温州人).二是所列方程不能过于简单,学生容易口算求解的方程,还有必要尝试检验吗?建议方程求解难度适当提高.
片段二:第二次试课
情境问题改为温州本土体育明星朱启南的射击问题:朱启南最近一次男子10米气训练中有两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9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______.(=10.4)
(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加)
教师:接下来,我们不妨试着找找看,这个方程=10.4的解是多少?
(学生思考片刻,并窃窃私语)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x=10.5是这个方程的解,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略微思考后)
学生2:不同意……将x=10.5代入方程=10.4,左边=10.3,右边=10.4,左边的值≠右边的值,所以x=10.5不是方程=10.4的解.
教师:(不知是否真的听到)我还听到有同学说x=10.6,10.7,10.8等,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检验一下吧.
(对为什么取这些数,学生似乎有疑惑但又有点认可,跟随着老师的思维思考)
师生:当x=10.6时,左边=10.3,左边的值≠右边的值;当x=10.7时,左边=10.35,左边的值≠右边的值;当x=10.8时,左边=10.4,左边的值=右边的值.
教师:于是,我们找到了,当x=10.8时,左边=10.4,右边=10.4,左边的值=右边的值,所以x=10.8是方程=10.4的解.
教师:我们把像刚才这样一个个代入检验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尝试检验法”(PowerPoint显示“尝试检验法”),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同伴的主要意见: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温州本土体育明星朱启南的射击情境引入,使之故事化、生动化、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学生对于“射击”这项体育运动及成绩并不是很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也不知如何确定,从而严重影响尝试检验法的教学.因此,对情境问题还需要修改.既然“射击”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凝聚整个团队的智慧,最终决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
片段三:第三次试课
情境改为年龄问题.
教师:很高兴今天能给大家上课,我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姓何,叫素眉.我大学毕业刚23岁就参加工作了,现在年龄还不到30岁,你们猜猜看,我现在到底多少岁?(蕴含未知数的范围)
教师:那我也来猜猜你们的年龄.
教师:这位同学,我猜,你的年龄是不是14岁啊?
学生3:不是.
教师:哦,你的年龄13岁吗?
学生3:是.
教师:太有意思了(真凑巧),两年后,老师的年龄是你的年龄的两倍小1岁.
(PowerPoint出示“年龄问题”)某同学今年13岁,两年后,何老师的年龄是他年龄的两倍小1岁,问何老师今年几岁?设何老师今年x岁,可列出方程:______.[x+2=(13+2)×2-1] 教师:诶,刚才还没有告诉大家老师今年几岁吧?老师大学毕业刚23岁就参加工作了,现在年龄还不到30岁,那你们说老师的年龄有可能是多少岁呀?(再次“自我介绍”,有意突出“隐含条件”,为确定范围埋下伏笔)
(学生用小学知识难以解方程,老师的一个“可能”引发学生猜测)
学生:可能23,24,25…
(学生边报老师边板演,填表)(学生没有报完,老师追问)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填完表格)
教师:那同学们觉得老师的年龄会是25岁吗?
学生4:不会.
教师:如果老师的年龄是25岁,那么,我们把x=25代入这个方程,左边=?,右边=?(看学生的反应)哦,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教师:显然,老师的年龄肯定不是25岁,那会不会是23岁呢?(与25岁同样处理)(24岁,26岁,27岁与25岁同样处理)
教师:诶,x=27满足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老师的年龄就是27岁.
教师:还有没有可能是28或29岁呢?我们不妨也代进去检验一下吧.当x=28时,左边=30≠右论文导读:格式www.7ctime.com强,也体现不了“尝试检验法”的必要性;如果先求解再“尝试检验”,那只能说是方程解的检验,而不是“尝试检验法”.所以方程不能过于简单,方程的实际背景具有隐藏尝试的必要.二是有效吗?“尝试检验法”首先要确定范围,这个范围不能过大,又要符合实际,未知数代表的实际意义最好只是整数,使得“尝试检验”既
边;当x=29时,左边=31≠右边;
教师:像这样,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确定未知数的一个较小的取值范围,逐一将这些可取的值代入方程进行尝试检验,这样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尝试检验法”(PowerPoint显示“尝试检验法”),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将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改编为让学生猜教师的实际年龄,这样更加容易让学生猜想与讨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赋予“尝试检验法”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尝试检验的一元一次方程设计得相对复杂一些,使学生不容易一眼就能看出方程的解,从而使“尝试检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三、案例反思

“尝试检验法”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5.1一元一次方程”中安排“尝试检验法”内容,如何处理这一教学内容却成为本节课一个棘手问题.在教学中要关注两点:
一是有必要吗?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学过简单方程的求解,若课堂中出现类似方程,自然首先想到小学方法求解,此时,如果教师要用“尝试检验法”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显得勉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强,也体现不了“尝试检验法”的必要性;如果先求解再“尝试检验”,那只能说是方程解的检验,而不是“尝试检验法”.所以方程不能过于简单,方程的实际背景具有隐藏尝试的必要.二是有效吗?“尝试检验法”首先要确定范围,这个范围不能过大,又要符合实际,未知数代表的实际意义最好只是整数,使得“尝试检验”既方便又有效,片段三的年龄问题不失为好的情境.可见,设计好实际问题是“尝试检验法”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