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作文教学对农村作文教学几点深思大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64 浏览:144802
论文导读: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中考语文满分120分,作文占50分。这就要求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平时多加强作文训练。但大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平时不注意观察,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积累少,感到无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有心、有意搜集材料,就会发现每天身边都发生许多值得关注的事情。如:邻里之间的故事,父母对待别人的态度,邻村的富与贫,学校的新变化。更近一点的素材有:学生应该迷恋网吧吗?如何认识早恋问题?老师眼里的尖子生与差生等等,都是可选择的材料。
(2)基础知识薄弱,文不通,句不顺,结构混乱等。基础知识的夯实需要我们教师共同努力,分阶段完成字、句、段、篇及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教学任务。同时中学作文教学呼唤改革,需要系统的作文知识训练,改变学生作文结构混乱的局面。
(3)要么唱高歌、说假话,要么套话连篇、东拼西凑。言为心声,文贵情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日益彰显,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情感,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作文不再千篇一律,缺乏鲜活个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细心观察生活

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白云蓝天、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乡间小路、花草野果、钓龙虾,抓黄鳝、赶鸡鸭……这一切无不在他们的头脑里烙下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留下美好的回忆。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佳句,就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写作素材。所以,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踏青,到田间采访,到菜场、乡下观察,然后组织笔会,互相交流习作。这些活动,都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2.从最基础的东西写起

学生在写作中要坚持一个原则:我以我手写我心。非熟悉的东西不写,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过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只有这样,作文才容易写得具体生动。

3.坚持作文时的“不”字原则

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对不熟悉的人和事,不作文;语言不精练流畅,不成文。如写天气的时候,冬天不能用“冷”字,夏天不能用“热”字;写英雄模范时,不能用“好”字;写反面人物时,不能用“坏”字。这样要求学生,学生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如在一则描写“冷”的片段作文时,就有学生这样写道:“昨晚,西北风刮得久久的,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孩子放下帽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北风卷着雪花直往人的脖子里钻。行走的人身穿棉大衣,头戴大皮帽,但脖子还是往下缩。”像这样的作文,感染力就大了。

4.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因此,要带着真实的情感去写文章,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不能只在形式上玩花样,讲雕琢,否则,写出的文章,终究是华而不实的,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不会形象感人。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可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教材内容变成图像,变成立体可感的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如,讲《饮酒》时,让学生自己想象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定的田园生活画面;学习《观沧海》时,请学生想象作者面前波涛汹涌,秋风萧瑟,气势磅礴的壮丽图画,把自己置身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2.改变作文命题方式

传统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经常让学生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材料作文出现后,给了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随着作文命题的不断创新,话题作文又应运而生。话题作文具有创新的导向性,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内容的相关性,文体的多样性和表达的技巧性等六大特征。它已经成为考试的重点,同时它也更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生。它减少了审题障碍,淡

1.在说明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说明文教学中渗论文导读:思危,吸取古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抓得紧,力争上游,敢拔尖。《驳实惠论》则引导学生认识当前人们不健康的心理,引出心理健康的话题,有的放矢,以攻心导行动,以舆论促成果。(2)以课文文理为基础,通过说话和作文训练,实现德育内容的迁移,扩大教育面如从《谈生命》一文可迁移到“谈人生”的话题,从而
透德育,主要紧扣新课导入。如《苏州园林》导入新课,提问天下闻名的苏州从哪儿来,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睿智慧创造美,即“美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紧扣释题渗透德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从对主副标题和破折号的作用的解释去渗透。《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很好的德育切入点。

2.在记叙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七年级有大量的记叙文,其他各年级也有一定量的文章,都是进行德育的好材料,有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我们采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
(1)以代替权威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如教学《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采用课堂讨论的活动形式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提出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记录、归纳、总结。学生在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引出对道德知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更多的思考。教师在其中以一名“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以“普通人”的身份代替传统教学的权威角色,使学生在更多的参与和沟通下获得更多的知识。
(2)以启发代替理论
如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教师可以借课文主旨的讨论,列举镰刀头羊、老斑羚、母斑羚、领头羊、斑羚群五个角色,通过讨论后,让学生试扮演这五个不同的角色。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情境设定后,各小组可选派适当的同学来扮演。在表演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演出,并在演出后引导学生对演出内容、技巧等进行讨论评价,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①思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如何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赢得种群的生存。②又怎样体会老斑羚们那么从容地走向灭亡?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动物尤能做到何况人类?人类又该如何处理?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答复,获得道德教育,明确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最低要求是什么,最高道德标准又是怎样的,并将这一理想视为自己毕生要实现的内在期望。

3.在议论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议论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以其“说理”,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得到为人处世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理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内容和形式有:
(1)在课文教学中就事论事,按理说理
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给学生的体会:①没有自信力和如何会失去自信力?②讨论中国人并不失掉自信力的排比句、四类人的例子,进一步印证这确实是中国的脊梁。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着重从思想上敲钟,勉励生活困难的学生发愤图强,又警醒条件优越的学生居安思危,吸取古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抓得紧,力争上游,敢拔尖。《驳实惠论》则引导学生认识当前人们不健康的心理,引出心理健康的话题,有的放矢,以攻心导行动,以舆论促成果。
(2)以课文文理为基础,通过说话和作文训练,实现德育内容的迁移,扩大教育面
如从《谈生命》一文可迁移到“谈人生”的话题,从而引起辩论,明是非,以作文展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再如《热爱生命》可引出话题“人生如何度过”,《谈读书》可引出话题“谈××”等,启发学生变通,认真思考,无形中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优良的品质。
(3)重视课堂延伸,开展语文活动达到德育的目的
主要采取主题班会和主题辩论的形式,如菲律宾与黄岩岛、日本与钓鱼岛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共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抗争顽强拼搏,为国增光的事例,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4)议论文作文训练也注意渗透德育
如作文《多好的草地也会有野马》、《这不是小事》,要先在作文中提出正确的观点,或批驳错误的观点作为论点。然后列举令人信服的例子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论文导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因为语文是德育的绿叶,德育是语文河床中的水,语文尤其是它文字表达的艺术性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尤其是文字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形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以上只是在阅读教学中谈谈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还有其他渠道可以进行德育渗透,但不管怎样,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