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告状幼儿告状我接招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8 浏览:9562
论文导读:
摘 要:“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育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在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生活矛盾、学习困扰的时候,处处体现了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孩子们是在生活活动中学会交往技能的,在一起活动就避免不了冲突,但冲突并不是坏事,这可以启发和提示幼儿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理解他人看法,逐步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建立规则意识,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协调与他人关系,从而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
关键词:告状; 合作者; 支持者; 引导者
1006-3315(2013)09-093-001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教育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在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生活矛盾、学习困扰的时候,处处体现了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在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老师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教师不善于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我们在生活游戏中,是否应该多给孩子空间,让他们真正自由自主的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样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赵祉涵悄悄的来找我:“徐老师,能和你说件事情吗?能不能给吕子怡换个座位?”“为什么呀?”“他在我们组里总是拖后腿,上课不回答问题、一直傻笑、数学题也不会、不遵守纪律……”似乎说的很有道理。“让我和邹老师商量一下吧。”隔了一天,赵祉涵光明正大的来找我。“徐老师,你考虑好了吗?”我有点为难的说:“我不能因为你说的话就把吕子怡调走啊。我觉得吕子怡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这样做会伤害他的。”“为什么呀?”“我觉得你既然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你有没有帮助他改正呢?小朋友之间是不是应该互相帮助?你要帮助他进步。”赵祉涵带着这个艰难的任务无奈的走了。再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赵祉涵再也没有来向我反映问题,第六组的小朋友相处的很好。我有目的的找来赵祉涵:“问题解决了?要不要帮吕子怡换座位了?”赵祉涵笑眯眯的说“不用了,现在不需要换座位了。”“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的?”“我们全组的小朋友说好了,一起来帮助吕子怡学习,遵守规矩,大家一起监督。”“就这么简单。”“就这样。”
分析:一开始看似让大家很头疼的问题,在老师把问题交给孩子之后,就这么简单的解决了。赵祉涵是班级里的能干宝宝,上课认真、遵守纪律、参与活动积极、乐于助人……总之深得人心。他来反映的这个问题,他肯定以为老师会像之前一样,照单全收,发表自己的解决办法将问题解决了。然而这次是将他的难题推给了他,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的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处理矛盾,那要怎么做呢?

一、合作者的介入,帮助孩子学习

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当孩子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并有目的地使“问题”更加复杂,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当幼儿感到教师认可自己的成果时,幼儿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有利于其朝着更高的的目标发展。在案例中,其实也有老师作为合作者的介入。幼儿来反映问题,老师没有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将幼儿的问题从单方面的影响扩大到对于双方面会产生的影响。让幼儿认识到他所提出来的解决办法是有缺失的,不能使用他的办法换座位而造成吕子怡心理上的伤害。老师的介入,让幼儿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回避问题,而是面对问题。帮助孩子从正面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支持者的退后,帮助孩子实践

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源于: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学习。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此外,教师还应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在案例中,老师是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老师是退居二线论文导读:
的支持。帮助孩子从正面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对立面孩子的需要,一个需要大家的肯定包容,一个需要不对大家造成困扰的伙伴。老师对问题给出提示,让幼儿循着方向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找寻方法、方向。

三、引导者的退出,帮助孩子成长

要相信孩子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愿望。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很多时候总是会认为孩子不具备自己解决困难或冲突的能力,实际上孩子是有自己解决困难的方法及策略的。老师应看到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不能总认为孩子遇到问题越少就越幸福。实际上,孩子需要得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欣然与满足。案例中,可以发现老师平时给予孩子自由解决问题的空间就太小,赵祉涵才会无奈的领着任务走了。我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孩子,依据孩子的能力高低去等待他、鼓励他、相信他。赵祉涵在班级里是个能力强的孩子,有着很好的自律性。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老师的退出,给了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相信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他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学会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走路,在必要时作为一名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这是聪明老师的最佳选择。
《纲要》中指出“让孩子学会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孩子们是在生活活动中学会交往技能的,在一起活动就避免不了冲突,但冲突并不是坏事,这可以启发和提示幼儿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理解他人看法,逐步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建立规则意识,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协调与他人关系,从而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疼爱孩子的方式,“少”为孩子做点事:孩子有了冲突,我们不用急着去“参与”,看他们是否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不是每一次冲突,孩子都会用“武力”来解决的;教育是随时随地的,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机会更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是孩子的“伙伴”;我们的“伙伴”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