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儿童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联系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50 浏览:47333
论文导读:
摘要: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体系中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主体,根据Brofenbrenner的生态体系论,父母的管教行为是导致儿童不足行为(比如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父母的严厉管教行为中,相对于攻击性更强、危害性更大的体罚来说,心理攻击是一种更为普遍有着的管教模式。经常处于父母心理攻击下的儿童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且会体现出几点消极的情绪或不足行为。在已有的国内外的探讨中大多是综合探讨父母严厉管教或是探讨父母体罚这一管教模式,且父母严厉管教对儿童不足行为的影响也是进行综合探讨,对于父母心理攻击和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的探讨还较少。由此本探讨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父母心理攻击的基本特征从及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继而进一步研究儿童自尊在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之间的意义,从丰富父母心理攻击对小学儿童的影响的探讨依据,对于预防和干预小学儿童焦虑不足也有现实作用。本探讨采取横断探讨设计,在济南市一所普通小学中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553名四到六年级的儿童作为探讨被试。从亲子冲突解决对策量表(CTSPC)、自尊量表(SES)从及Spence儿童焦虑量表(SCAS)为探讨工具,采取自我报告的办法,收集了父母心理攻击、儿童自尊和儿童焦虑的数据,用从考察父母心理攻击、小学儿童自尊与儿童焦虑三个变量之间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父母心理攻击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一种普遍有着的管教模式。在最近一年内,74.1%的小学儿童报告遭受过父亲或母亲心理攻击,64.40%的小学儿童遭受过父亲心理攻击和62.90%的小学儿童报告遭受过母亲心理攻击,实施过心理攻击的父亲和母亲对小学儿童心理攻击的平均频次分别为14.27次和13.37次。2、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性别、年级有关。在心理攻击的普遍性上,男生遭受的父亲心理攻击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男女生遭受的母亲心理攻击的比率性别差别不明显;四到六年级儿童报告的遭受的父亲心理攻击的比率不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别,五、六年级的儿童遭受的母亲心理攻击的比率明显高于四年级儿童。在心理攻击的频繁性上,男生遭受的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心理攻击的频次都明显高于女生;四年级儿童遭受的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心理攻击的频次均明显高于六年级儿童,五年级儿童遭受的父母心理攻击的频次和四、六年级儿童之间的差别均不明显。3、在小学儿童中,女生的自尊水平明显高于男生的自尊水平,六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明显高于四年级的学生自尊水平,边缘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4、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自尊呈明显的负相关,与小学儿童焦虑呈明显正相关,即父母心理攻击越多,小学儿童的自尊水平就越低,焦虑水平越高。5、效应分析发现,儿童自尊在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中起部分意义。关键词:小学儿童论文父母心理攻击论文儿童自尊论文儿童焦虑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目录4-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0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不足提出10-16
1 父母心理攻击10-12

1.1 父母心理攻击的概念10-11

1.2 父母心理攻击的特征11-12

2 儿童焦虑12-13
3 儿童自尊13
4 父母心理攻击、小学儿童自尊从及儿童焦虑的联系13-15

4.1 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13-14

4.2 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自尊的联系14

4.3 小学儿童自尊与焦虑的联系14-15

5 不足提出15-16
6 探讨假设16
第二部分 探讨办法16-19
1 被试16-17
2 探讨工具17-19

2.1 父母心理攻击的测量17-18

2.2 儿童自尊的测量18

2.3 儿童焦虑的测量18-19

3 施测办法和程序19
4 数据处理19
第三部分 探讨结果19-26
1 父母心理攻击发生的基本特征19-22

1.1 父母心理攻击的普遍性20

1.2 父母心理攻击的频繁性20-22

2、儿童自尊的基本特征22

3、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儿童自尊的意义22-26

3.1 父母心理攻击、儿童自尊与儿童焦虑的相关分析22-23

3.2 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焦虑的联系:儿童自尊的效应分析23-26

第四部分 讨论26-29
1 父母心理攻击的特征26-27
2 儿童自尊的特征27-28
3 父母心理攻击、小学儿童自尊从及儿童焦虑的联系28-29

3.1 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联系28

3.2 儿童自尊在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之间的意义28-29

第五部分 探讨中的问题从及对未来探讨的展望29-30
第六部分 探讨结论30-32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32-40
附录 探讨工具(部分)40-42
致谢42-43